记者 张莎 张珺
这是一名外出打工者的感叹:2004年春节回家过年,从惠民镇到前进村,10来公里路走了整整3个小时,可如今只需要30分钟。
这是一个“光棍村”的变迁:偏远的双星村当初有光棍汉近20人,如今,一条长16公里、宽4米的沙石路引来了村外的“凤凰”,家家喜事不断。
巴南区交通局资料显示:2005年至今,仅1年多时间,全区村民就自发筹资200余万元,修建通村公路100余公里,近10万乡亲陆续告别了人背马驮的日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村干部半生心血铺就致富路
11日中午1时,顺着巴南区东泉镇双星村一条4米多宽、铺满石子的乡村公路,记者找到了正在半山腰修整排水沟的村委会主任李坤福。和他一起卷起裤脚苦干的七八个村民手持撬棍、竹篓,将堵塞在排水沟里的大石敲碎后,抬到山边倾倒。
正是面前这个身穿蓝布衣服、解放鞋的66岁老农,分37次捐出了积攒大半辈子的7万多元存款,修通了双星村惟一与外界相连的致富通道。
据介绍,几十年来,双星村400多户村民出门仅靠一条不足1米宽的羊肠小路。这些年,村里的蚕桑、五步柚生产发展起来,但道路不畅冲淡了人们丰收的喜悦。近20公里蜿蜒崎岖的山路,一个壮劳力挑50公斤,一天只能走两三个来回。
2001年,李坤福决心自己掏钱修路,2002年,16公里长的桃园路正式动工。随着工程一步一步推进,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李坤福先后捐出了7万多元。为节约人力费,他每天到现场搬石凿坡,双手磨得满是血泡。村民们感动了,纷纷加入到修路行列,出不了力的就送茶递水。
2004年底,桃园路通车,整个村子都沸腾了。2005年底,双星村年人均收入从往年的400余元涨至2000余元,20多户人家建起了楼房。几个月前,电网改造也进了村,260多根电线杆陆续在公路边竖起,村民们每用一千瓦时电比过去节省6角钱。
如今,李坤福和老伴仍生活在三间土坯房里。然而,为让刚合并到双星村的原小楼村村民也走上致富路,他又毅然捐出了获得“巴南区争光贡献奖”的5000元奖金,并把家里的两头大肥猪卖了,作为修路的启动资金。
开发商致富不忘家乡人
11日下午3时,巴南区跳石镇石林村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边,修路工人们正铲起沙石将路面抹平。尽管这条公路仍需定期修复,但石林村1000余乡亲早已从中受益,一批批茶叶、花卉运出大山,一幢幢新房在村里拔地而起。
“这条路是雷老板出资修起来的。”村民何事义说,石林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乡亲们卖肥猪,每公斤也要比在公路边的低3元钱,大家盼这条致富路已盼了多年。
2003年,房地产开发商雷运昌决定在巴南区石岭之上的桥口坝林场,兴建一个生态农业园。然而,这个占地168亩的国有林地孤悬于石岭之上,没有一条公路与之相连。看着交通不便给乡亲们带来的种种困扰和自己项目的需要,他决定出资修路。
消息传开,乡亲们兴奋不已,大家扛着自家的锄头来了,投劳出力。2004年9月18日,乡村公路破土动工。勘测地形、炸药开山……半年大兴土木,一条黄褐色的“飘带”盘旋而上,将海拔800多米的石岭包裹起来。
去年底,村民们又新修了6条支路与主干道相连。如今,乡村公路旁的地价,由原来每亩100元飙升到300多元,多家农产品加工、花卉生产企业相继进驻石林村,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回到家乡,在雷运昌的开发工地上打起了零工。
目前,加上公路的建设费用,雷运昌已在石林村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看着村民们的荷包渐渐鼓起来,自己企业还没有收到经济效益的他却很满足:“人不能光有钱,还要有个热心肠。”
现代愚公情动巴南
一条新修的山村公路就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乡情故事。
据巴南区交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区现有行政村251个,尽管已有247个村建有沙石路,但难以延伸到大山深处,且等级和通运力较差。“把路修到家门口”已成为边远村民的共同心声。
“金钱不够精神补,水泥不够石头补,机械不够力气补”,如今,这3句话已成为巴南区村民的“战斗”口号。除李坤福、雷运昌外,一个又一个“现代愚公”在巴南大地不断涌现:义务修筑公路7公里的石工张成华一家,投资12万元修筑700余米乡村公路的农妇杨立贵……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纯朴的巴南乡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资200余万元,自发修建的农村公路已达100余公里,使10万余村民告别了无路的日子。而今,一条条蜿蜒的乡村公路如同纵横的血脉和根须,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崛起,滋养壮大着地方经济。
对此,巴南区文明办副主任吴厚伦认为,在巴南区,“修路”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改天换地、勇于创造的精神;它代表着一种品格,一种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品格。
据了解,为鼓励个人捐资修路这一义举,下一步,巴南区将把这些自筹资金修建的道路纳入“以养代补”规划,待验收合格后,由区财政给予每公里2万元的补助。
来源: 华龙网 2006-04-26 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