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必珍是广西横县校椅镇青桐村有名的甜玉米种植能手。前些年,李必珍一直忙着在广东打工,今年他没有再去“闯荡江湖”,而是选择留在家里,继续“鼓捣”甜玉米。
为什么会留下来?日前在青桐村的玉米地里,记者见到了李必珍。蹲在田埂上,李必珍一边搓着手上的泥,一边说:“前些年甜玉米没有销路,种玉米发不了财,现在好了,销路有了,乡政府还提供贷款等好政策,觉得回来种玉米还是有奔头。你看,这一大片地都种上了玉米。”
如今校椅镇的刘电、韦荣信等长期在广东承包土地种植甜玉米的农民,成了南宁市返乡创业的项目带头人。他们8年前就回乡发动村民种植甜玉米,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近5万亩,年产甜玉米鲜苞近5万吨,产值6860万元,1.9万人实现了就地就业。
让越来越多像李必珍这样的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是南宁市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
给农民返乡创业搭台
据调查,目前南宁48.6万外出务工人员中,前往广东的占68.3%,到其它省市和区内其它地区的占18.6%,在南宁市内实现转移就业的仅占13.1%。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外出务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为帮助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南宁市启动“凤还巢”工程,建设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基地,实施“返乡创业”战略。
据初步统计,南宁市通过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返乡创业,已兴办了一批经济实体,带动了10多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
马山县创建的“返乡创业棒球缝制来料加工基地”,使该县引进外来项目由“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从单一的棒球缝制扩展到了玩具、灯饰、刺绣等多个项目,2600多名农民依托这些企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上林县成立了“返乡创业宝石加工基地”,让5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右图)。
南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董秀银告诉记者,南宁将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据悉,到2010年,南宁市将根据各县区返乡创业的不同特点,在种植、养殖、来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建立20个返乡创业基地,带动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返乡创业基地的建立,有效解决了“留守”农民的充分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难题,形成了劳务输出和就近就业“两路齐发”的新格局。
招聘会开进乡村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除了鼓励创业,剩下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向外省输出劳务,一是就近就业。
南宁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压力比较大,200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百万农民转移就业”的决策,到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要完成12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现有48.69万人的基础上新增转移52万人,达到100万人以上。
如何实现100万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
南宁将突破口选择在劳动力培训上。因为在现阶段,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就近就业,都必须有技术。南宁市初步构建了市、县(区)、乡镇、村屯四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加大了农民培训和输出力度。102个乡镇、335个社区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动保障工作站,共投入2000多万元搭建了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近3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人数平均每年以6万多人的速度递增。
今年农历“三月三”,武鸣县举办大型劳务输出洽谈会,进场招聘的人数达1.3万多人,1300多人找到了工作。西乡塘区则把现场招聘会分别放在双定、金陵、坛洛、石埠四镇(办事处)举行,1000多名农村青年与20多家广东东莞、惠州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江南区江西镇干脆把招聘会开进了那廊村,150多名村民与企业达成了用工意向。
在加快劳务输出的同时,南宁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办法,积极促进就地转移就业。素有“广西的温州”之誉的宾阳县,充分利用传统手工业发达的特点,兴办各类企业,发展小商品市场,全县现有各类企业近1万家,提供就业岗位10多万个。邕宁区引进广东温氏集团前来兴办种鸡场和饲料厂,不但吸纳了当地300多人就业,还以“公司+基地”的模式让当地6000多名农民不出家门就有了好的收入门路。
城镇用工向农村开放
为了激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南宁开始在户籍上作文章,进一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松绑”。
早在2004年,南宁就开始为农民工谋求“市民待遇”,南宁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涉及到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组织劳务输出以及输出后服务等方面。从2004年秋季开始,南宁市取消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借读费,使他们的子女享有与市民子女同等待遇,解决了6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此外,对在南宁工作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农民,规定可以享有经济适用房待遇。凡政府投资的项目,在使用进城务工者时,重点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南宁市有关部门透露,该市正在酝酿新的户籍改革,在就业方面将实行城乡统一登记制度,降低农民进城就业“门槛”;农村进城务工者的身份将与城镇职工一样,都是劳动合同制职工,依法享有同样的劳动权利与义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