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历史
毛主席视察哈尔滨
王艳阳
这是一幢银灰色的三层楼房。她被青松、翠柏、白杨、丁香紧紧簇拥着。每当人们从她身旁经过,都要驻足凝望。人们知道,毛泽东主席视察哈尔滨时就下榻在这里,这就是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颐园街1号。
1950年2月27日下午,当时针指向14时30分时,一列专列驶入哈尔滨车站。这是共和国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圆满结束对苏联的友好访问后,在回京途中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进行视察。当毛主席、周总理走下专列时,早已迎候在站台上的省、市领导张策、饶斌等迎上前热烈欢迎主席和总理的到来。
在颐园街l号,毛主席亲切地同警卫人员握手交谈,连声说:“你们辛苦了!”尽管经过整整10个昼夜的乘车旅行,但毛主席丝毫没有倦意。他与周总理首先听取了中共松江省委书记兼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张策、哈尔滨市市长饶斌、松江省政府副主席李延禄等人的工作汇报。他一边询问情况一边翻阅了《东北日报》、《松江日报》。当了解到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的情况时,毛主席对周总理说,我们去看一看。
下午4时,毛主席来到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在厂党支部书记兼副厂长费立人和厂长赫里盖维奇陪同下,先后视察了锻冶分厂、机械分厂、机修分厂和机车分厂。视察中,毛主席亲切地与工人们握手交谈,了解生产情况。他对随行的省、市领导说:“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应当给全国的工厂做出榜样。”“你们要好好学习,向老工人学习,学会管理工厂。”周总理也对省、市领导提出要求:“要管好工厂,培养人才,出产品,出经验,出干部,为全国机车车辆工厂树立榜样。”
视察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省、市领导陪同下,来到哈尔滨国际旅行社。在楼顶平台,他们俯瞰了哈尔滨全城。饶斌市长汇报说:“哈尔滨有60多万人口,外籍人1万多,分属40多个国籍。”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叮嘱说,要学会建设和管理城市,多搞些工厂,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
毛主席精力旺盛,谈笑风生,仿佛没有觉察到楼顶平台上面凛冽的寒风。他叮嘱曾在抗联工作过的李延禄:“下功夫写好东北抗联的历史。抗联的成绩不要抹煞,缺点也要写,写出来对党对人民有好处。”
当晚,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了省、市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省政府主席冯仲云当时正在沈阳参加东北地区党的代表会议,没能参加接见。毛主席细心地询问了冯仲云的情况。接见后,毛主席设便宴招待随行至哈的越南胡志明主席。
席间,毛主席对省、市领导说:“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节约。如果不是请外宾,不要搞大鱼大肉,做点米饭和青菜就可以了。”
晚宴后,省、市领导张策、饶斌向毛主席请示,希望主席给省、市委题词。毛主席欣然同意。他沉思片刻,首先为省委题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三幅题词,为市委题写了“发展生产”的题词。当知道正在召开的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也要主席指示方向时,他欣然为团代会题写了“学习马列主义”的题词。这5幅题词,给全省、全市人民巨大的鼓舞,成为哈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指南和座右铭。
28日上午8时30分,毛主席、周总理在省、市领导依依不舍的送别中离哈返京,圆满结束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视察。
毛泽东号和朱德号机车
李伟
在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里,哈尔滨铁路工人为完成支援前线的军运任务,涌现出“毛泽东号”和“朱德号”模范机车。
1946年7月,哈尔滨机务段职工终于使破损的304号机车死车复活。在工人的要求下,于当年10月30日将该车命名为“毛泽东号”。1947年“毛泽东号”机车包乘组经过细检细修,精心保养,使该机车经常保持良好状态,每月行走里程超过5000公里,创哈尔滨机务段历史最高纪录,被记一等功。
1948年1月至5月,“毛泽东号”机车行走里程每月达到6000公里以上,荣获哈局奖状和“保养良好,走行安全”模范机车组称号。第一任司机长陈捷三,第二任司机长李永。
“朱德号”机车是1946年10月由1083号机车修复的,在命名“毛泽东号”机车的同时,将这台机车命名为“朱德号”。在解放战争时期,“朱德号”机车随军转战各地,在长滨线陶赖昭站智斗国民党飞机,保护了军用物资。在梅河口、白城子站冲破敌人的封锁线运送弹药。1947年1月,东北铁路总局授予“朱德号”机车组“开路先锋”称号。同年5月,“朱德号”机车改换为解放型1191号,以后该机车组多次荣获全国先进称号,为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3月21日,铁道部下令“毛泽东号”机车进关到丰台机务段推行包车制,从此离开哈尔滨。“朱德号”机车后来作为永久纪念存放在哈机务段,1985年又奉命调往北京。
建设之歌
“一五”时期奠定工业化基础
石伯睿
熟悉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人都会知道,这是哈尔滨经济发展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在哈尔滨安营扎寨。这些重点建设工程的建设和投产,促进了哈尔滨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这13项工程分布在哈尔滨市的10个工厂。它们是:哈铝加工厂(今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两项)、哈电机厂、哈锅炉厂(两项)、哈汽轮机厂(两项)、伟建机器厂、东安机械厂、量具刃具厂、电表仪器厂、电碳厂、轴承厂。全国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在哈尔滨“落户”的有29项。在哈尔滨新建、扩建的高等院校有:哈军事工程学院、哈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哈医科大学、哈师范学院。新建、扩建的研究所有:哈兽医研究所、哈土木建筑研究所、哈农业研究所、哈焊接研究所、哈大电机研究所、哈化工研究所、哈工具研究所、哈林业研究所等。不难想像,这些规模大、范围广、工程宏伟的建设项目,的确是哈尔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完成“一五”计划的任务,时任市委书记李常青高兴地说:“这是一定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是建立千秋大业的光荣任务。”
1953年1月4日,市委召开全会,郑重向全市人民宣布:从现在起,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大规模建设开始了。城市工作的中心是工业,是生产;要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其他工作也要搞好,都要为搞好中心服务。3月15日,市委进一步明确:要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任务的完成。一切可以推退的必须推退,不能样样大规模、处处大规模、事事大规模。市委成立了基本建设部,配备各级干部24人;在市政府财经委设立基本建设处。这一时期,国家有关部门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和工人,支援哈尔滨重点工程建设。市委在抽调干部和工人参加基本建设时,坚持了“抽头不抽尾,抽强不抽弱,抽正不抽副”原则,清一色的精兵强将。广大干部职工也都以投身于重点工程建设为荣。在建设中,市委始终强调转变领导作风,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市委机关干部下工厂、工地调查研究,都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市领导干部定期定点参加劳动,拜工人为师,学习技术,研究问题,从中发现各种新经验、新发明、新创造,积极给予推广。
在1956年4月召开的市第一届党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委提出:随着建厂任务的提前完成,必须认真做好新建厂的生产准备工作,要保证这些企业按时或提前投入生产,并且在最短时间达到设计能力,迅速发展投资效果。会议作出决议:哈尔滨市今后的基本任务是“全力进行以工业生产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为国家出机器、出干部、出经验、出技术工人”。到1957年,13项重点工程全部竣工并投产。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哈尔滨地方工业也得到极大发展。
“一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哈尔滨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哈尔滨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等都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保证运输线的畅通
边青山
1950年秋,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重大决策,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斗争中去。在这场战争中,哈尔滨的铁路员工、汽车司机用鲜血和生命筑就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把军需物资及时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朝鲜北部铁路已经不能通车,为了运输志愿军所需要的作战物资,志愿军提出了建设“打不烂、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任务。哈尔滨铁路运输队踏上战火纷飞的朝鲜土地,立即冒着敌机轰炸、扫射,迎着数九寒天,投入抢修抢运工作。在朝鲜主要铁路干线上,边修边进,随炸随修。哈尔滨派去的火车司机顶住了敌机数百次的轰炸,在列车遭到野蛮的轰炸、低空疯狂扫射的情况下,司机们提出:“有人在、车就在,我们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援朝的物资被美国强盗毁掉。”共产党员乔佩兰原是哈尔滨铁路电务段的电话班长,入朝作战后,仍然做铁路话务工作,表现特别英勇,在敌机的疯狂轰炸下,她镇定自若,沉着准确地将战事情况汇报给调度,使指挥人员与调度得到及时的联系,保证了前线运输通话畅通无阻。电务段的同志在抢修电线时,经常遭到敌机的扫射和轰炸,子弹呼啸着从耳边飞过,他们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在电线杆上作业,与敌人玩起了捉迷藏,忽左忽右,在电线杆上灵活移动,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在极短的时间内修复调度线,保证了行车的安全。有的同志为了保持部队间的正常通话,用自己的双手牵扯着电话线的线头,让电流从自己身上穿过……
抗美援朝战争的运输线有哈尔滨派出的广大铁路员工,还有一大批汽车运输队。哈尔滨向前线先后输送汽车司机497名,司机助手229名。他们英勇顽强地战斗在公路运输线上。在朝鲜战场白天开汽车是最危险的事,目标大,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加上山路狭窄、天冷路滑,也很容易滚入山涧,车毁人亡。我们的司机克服困难,英勇、机智地战斗在运输线上。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司机们采取昼伏夜行、追着轰炸机后面跑、左右蛇行等战术,与敌人巧妙周旋。夜里凭借敌机扔下的照明弹,开足马力,趁着敌机转圈来不及扫射的时候冲过去。就这样,这些英勇的手握方向盘的汽车战士,不顾敌人每天上百架飞机、上万吨炸弹的狂轰滥炸,利用夜色掩护,巧妙地和敌人斗智斗勇,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障了运输线的畅通。
捐献飞机大炮
徐辉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订立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军属的三大号召。哈尔滨市抗美援朝分会立即召开各界代表会议进行动员,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哈尔滨人民,争先恐后捐款捐物,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献运动。
全市广大职工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工人们说:“工厂就是战场,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在前线少流血、多杀敌。”全市10万职工郑重提出:要努力增加生产,在生产上精打细算,在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的基础上捐献“哈尔滨职工号”飞机3架。在捐献运动中,全市职工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有的工人有病不休息,有的星期天义务献工,有的轻伤不下火线,有的结婚不休假或推迟婚期,还有的职工甚至不顾自己的生活困难,提出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20%作为捐献;哈市东傅家区理发业第一基层组织委员会还提出把每月中的一个公休日定为抗美援朝日,用这一天的全部收入购买“哈尔滨职工号”飞机。
许多工厂把捐献活动与增产节约相结合,广泛地开展了捐献运动。水泥厂职工在生产中创造50多种增产、增收办法,完成了1.8亿元(旧人民币、一万元等于1元新人民币,下同)的捐献任务。全市职工在当年10月25日就完成了捐献3架战斗机的任务,并在纪念志愿军出国参战一周年的大会上,又提出增献一架战斗机的目标。
党的保护和扶植政策激发了哈尔滨市工商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1951年春节前夕,前线捷报频传,哈市工商界人心振奋,支援抗美援朝的情绪更加高涨。全市工商界132个行业开展向抗美援朝前线捐献活动,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捐献毛巾87500条、肥皂897500块。随着抗美援朝运动的不断深入,捐献活动也不断扩大,全市工商业者保证在改革经营、扩大生产、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基础上,超额完成捐献战斗机的任务。同记商场通过清理陈货、废品综合利用,扩大营业的办法在7月份捐献了2700多万元。双合盛制粉厂提出要独自出资捐献1架“双合盛”号战斗机;哈尔滨工商界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先后捐款总额约315.7亿元,折合购买战斗机21架,超额完成了捐献任务。
关心军烈属的生活
高永兴
优待军属烈属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三大爱国号召之一。为了保证前方将士安心杀敌,无后顾之忧,全市各级党组织贯彻“生产为主、照顾为辅”的原则,开展了优待烈、军属和复员转业军人的活动。全市9747户烈、军属中,有34%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对这些无劳力或缺少劳力的由群众给代耕,实行包耕制及部分助耕制;对住在市街内烈、军属中的无劳力者由政府给予帮助,通过介绍职业,为923人安排了工作。同时,为了解决烈、军属的生活,组建了军属麻袋厂等企业,共吸纳了400多名烈、军属参加生产。此外,市委、市政府还对缺屋少房的烈、军属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困难,到1951年末,已给64户烈、军属解决了无房的困难,为75户修缮了房屋。
哈尔滨作为抗美援朝的后方基地,负担了大量的接待安置朝方人员和我方过往部队、民工、伤员的任务。从1950年冬季开始,大批朝鲜干部家属疏散到我国东北,哈尔滨市先后承担了8101名朝方家属的安置工作。市委、市政府抽调专职干部,配合民政部门妥善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抗美援朝最紧张的日子里,市政府在哈尔滨火车站和三棵树火车站分别设立两个接待站,负责成批过往部队、伤病员和支前民工、民兵运输途中的食品、开水等物资的供应。还负责对京滨、滨洲、滨绥、滨北等铁路沿线的供应通报,保证部队指战员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同时,为了更好地鼓舞赴朝参战人员的斗志,1951年春节前,市委、市政府组织了赴朝慰问团。1951年和1952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在松江军区政治部的协助下,全市组织了两次志愿军英模归国报告团,做了177场报告,听众达17万人。报告内容生动感人,教育和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首开先河的哈尔滨公证
于晓冀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了。同年8月,民主政府正式接收哈尔滨地方法院,改为“哈尔滨市人民法院”,为了满足涉外交往和侨民民事交往的需要,哈尔滨市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设立诉讼机构,开办公证业务。这是人民取得政权后,我国最早办理公证的部门,哈尔滨市成为新中国最早开展公证的城市。
这一时期公证的当事人主要是外国侨民。公证事项主要是财产买卖、赠与、契约证明;正本、副本证明;委托证明;赁贷借契证明;结婚契约证明;和解证明;遗嘱证明;合伙契约证明等等。公证文书使用地涉及苏联等欧洲国家、日本等亚洲国家。
1948年9月,哈尔滨市人民法院改为哈尔滨特别市人民法院,同时成立外事庭,公证案件由该庭办理,并由该庭的审判人员署名对外出具公证法律文书。1949年6月,市法院院务会决定,根据涉外案件的重要性,一律由院长亲自核阅,外事庭长由院长兼任。同年,根据国内人民群众的需要,开展了国内公证业务,主要是买卖契约及确认所有权等事宜。1949年8月,根据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换发房地产执照的公告,公证部门开展了房产所有权公证和委托公证,仅1949年,共办理公证等1986件,其中买卖契约、确认所有权的事项,就达50%。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同年起,哈尔滨市人民法院对“公证”与“诉讼”案件进行了具体划分,规定诉讼案件包括:确认继承权、确认契约有效、确认所有权,确认管理财产、确认委托书有效。公证案件包括:公证遗嘱、公证契约,公证委托书等。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条例颁布,其中第十二条涉及到有关诉讼、公证的问题,因此在办理中,建立了逐渐向外事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制度,公证案件院长亲自批阅制度。1951年前,公证案件由院长张屏亲自批阅,1952年后,由院长于华烽亲自批阅。
英雄外公何延川
鲍红宇
在古都阿城,有一条街名叫延川大街,有一个村庄名叫延川村,曾经有一座公园名叫延川公园(“文革”后期被拆除),它们是1947年松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政府前身)为了纪念我的外公———民族英雄何延川而命名的。
外公于1912年3月出生在阿城县何家窝堡屯,1930年在北平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只有18周岁。
学生时代,外公就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哈尔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筑铁路的“一一·九”运动、“九·一八”事变后的北平学潮、南京请愿以及“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他从主要的参与者逐渐成长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领袖。20世纪30年代,党组织曾两次派他返回东北组织武装抗日,他和战友们在珠河(今尚志市)组织起第一支抗日义勇军。
七七事变后,外公带领一批“一二·九”运动当先锋的大学生奔赴华北前线。八年抗战,他转战南北,曾任晋察冀地区十几个县的县长,晋东北第二军区政治部政委,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
抗战胜利后,外公被党中央派回东北建立根据地。他们步行一个多月,从山西走到沈阳与东北局党组织接上头,和钟子云等人一同来到哈尔滨,成立了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钟子云任书记,李兆麟、何延川等5名同志为委员。10月24日,钟子云、李兆麟在哈尔滨召集开会,任命外公为哈东专员公署专员,他们的任务是解放和接收哈东各县(包括阿城、宾县、方正、延寿、苇河、五常等)。
10月26日,早已知己知彼的外公与王景侠等17名同志来到阿城。他把多方搜集到的敌军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巧妙利用。他让宝盛楼旅馆的经理到外面散布消息称国民党中央派人来接收阿城,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就住在他的大旅馆。当时的国民党阿城支部书记邱守仁信以为真,当晚来到宝盛楼,一场精彩的舌战之后,邱守仁殷勤地交出了所有材料,第二天在苏联红军的协助下,外公他们没动一枪一炮顺利地智取了阿城,阿城成为省内第一座解放的县城。
外公凭着他八年抗战积累的胆识、经验,凭着他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执著、对人民的热爱,带领哈东行署的战友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组建起几千人的哈东保安司令部,外公任司令员,下辖三个大队(1945年11月,温玉成率新四军200余名军政干部到达哈东后,以该大队为基础成立了哈东军分区,即145师的前身),消灭土匪3000多人。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开辟了近3万平方公里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阿城、宾县、五常、延寿、珠河、方正6个县级人民政权。
1946年4月,他和哈东军区司令温玉成共同指挥部队,配合主力部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兵分四路,围困哈尔滨,为了保全城市,尽可能避免人员伤亡,他们整整围困了20多天,最终活捉了保安头子曹兴武,配合主力部队于28日解放了哈尔滨。
然而,二十几个不眠之夜下来,外公的身体更加虚弱了。他不顾亲人和同志们的苦心劝阻,继续带兵打仗、反霸除奸、领导土改、恢复生产。他经常咳血,腰部出现大面积肿物,并昏倒在一面坡干部培训班的讲坛上。中共松江省委决定送他去医疗条件较好的莫斯科治疗,他坚决不去,直到卧床不起才接受组织命令就医。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经过3个月的多方抢救,治疗无效,9月17日12时逝世。9月19日,松江省人民政府在哈尔滨极乐寺为他举行了安葬仪式。冯仲云亲自为墓碑题了词:“民族英雄何延川”。
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
徐小荔
大凡来哈尔滨旅游观光的游客,没有不到松花江畔和防洪纪念塔前留影的;哈尔滨人都以防洪纪念塔成为哈尔滨标志性建筑之一而引为自豪。1958年始建的这座防洪胜利纪念塔,展示了哈尔滨人民1957年以“团结一致,服从领导,坚韧不拔,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战胜洪水的英雄气概。1960年9月2日,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会议决定: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哈尔滨市防汛斗争胜利纪念日。
1957年夏,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达到有水文记录后的最高水位120.30米。当8月下旬松花江洪水接近警戒水位时,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迅即成立市防汛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长吕其恩任总指挥,市委书记处书记林肖硖任政治委员。23日,市委、市人委发布《关于坚决执行省委、省人委防洪防汛工作指示的决定》,号召全市人民立即动员起来,积极参加防洪防汛斗争,服从防汛指挥部的调动,要求市、区有关单位立即健全防汛工作指挥机构,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同时贯彻执行“生产、工作与防汛两不误”的原则。24日,沿江各区成立了防汛分指挥部。当日下午,市长吕其恩在全市党政军群和各区、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上,再次进行了紧急动员和部署。全市党政军群机关的干部全部投入到了防汛修堤战斗中。市防汛指挥部每日午夜召开例会,根据汛情调整力量,及时决策。沿江大堤上悬挂着“一切为了战胜洪水,保证斗争的彻底胜利”的口号,抗洪军民携手并肩,在沿江一线抢险堵漏,与洪水搏斗。
当水位达到120.30米最高峰的前夜,沿江抗洪一线和全市的广播中传来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声音。他鼓励全市抗洪军民要坚韧不拔,持续作战,要万无一失地确保哈尔滨安全,“在防汛斗争中为祖国立功,为人民立功!”也正值高峰到来的9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给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军民以关怀,致电省人委,要求全省、全市军民继续团结奋战,全力以赴战胜洪水灾害。市委领导不眠不休,不顾艰险、亲临最险要的堤段指挥抢险。任仲夷、吕其恩、林肖硖和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化成等市领导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紧要关头和危险堤段,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给抗洪军民带来鼓舞和信心。任仲夷书记夜以继日地奔波在江堤上,他还逐字逐句修改敲定重要文件、社论和市委确定的战斗口号。在各级领导率先垂范的组织下,全市抗洪大军抢险攻坚,与肆虐的洪水进行英勇的搏斗,以坚定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精神,夺取了与洪峰决战的胜利,保卫了哈尔滨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