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编者按
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长三角陷入的这个“湿地悖论”是:正面,大兴“湿地热”,将建成大小湿地公园16个,总面积接近200平方公里;反面,是有着“最经济的人工湿地”之称的稻田锐减,孕育着巨大生态隐患。 如此舍近求远,不能不引发城市规划者们反思。
最经济的人工湿地
稻田面积锐减
记者在长三角地区采访中发现,这一地区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正在大片大片蚕食对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稻田。如苏州市水稻种植面积已由1997年的360多万亩下降到目前的165万亩左右。稻田减少得如此之快,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由此形成的对整个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的巨大隐患,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长三角素称“鱼米之乡”,专家告诉我们,长三角的稻田除了提供丰富粮源之外,还是最经济的人工湿地,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现在,长三角的稻田面积急剧减少,除了威胁到粮食安全之外,由此引发的生态安全和自然安全问题,则是对这一地区最大的安全威胁。如果一味地减少稻田,那么日后也许会发现,地面的沉降,海水的倒灌,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饮用水的变质等,都是难以避免的“报应”。
科学告诉我们,长三角的稻田,还是对当地自然灾害的有效制约。长三角位居长江中下游,其腹地又有着浩瀚的太湖,雨季和汛期来临后,洪涝威胁巨大。而长三角单季晚稻的种植季节,恰好与雨季和主汛期同步。据推算,长三角地区“稻田水库”的总库容量,相当于2.5个太湖的蓄水量。
所以,全面看来,长三角稻田的大面积消失,所失去的绝不仅仅是“风景旧曾谙”的江南田园牧歌,人们有理由担心,大片大片的稻田被钢筋水泥浇筑成工厂、住宅,其中孕育着巨大的生态隐患。一位领导干部就此呼吁,长三角地区“把现有的农田保住就是最大的政绩”。
16个湿地公园在望
投资无不超亿
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等几个湿地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们近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从2003年开始,找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尤以来自苏浙沪各个城市的居多。这背后,是长三角正在兴起一股“湿地热”。据统计,长三角已部分建成、在建和规划中的大小湿地公园16个,总面积接近200平方公里。
占地15.6平方公里的绍兴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即将于月底正式开园;长三角最大的湿地,慈溪杭州湾湿地刚通过正式评估,目前已进入规划招标,预计整个工程于明年全面启动;南京的两个湿地公园几乎同时建成并部分开放……
建设部去年首次颁布“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单”,全国9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长三角就占3席——无锡长广溪,常熟尚湖,绍兴镜湖;而国家林业局去年评出两家“国家湿地公园”,全在长三角:杭州西溪,泰州姜堰市溱湖。以上还只是长三角湿地的“第一梯队”,还有更庞大的“第二梯队”。宁波、温州、南京、常州……几乎每个长三角城市都有一个在建或正在规划中的湿地。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部分建成、新开建及正在规划中的湿地公园共51个,其中长三角地区16个。
不仅数量多,而且手笔一个比一个大,一块湿地,面积小则几平方公里,大则几十平方公里,投资无不超过亿元。慈溪市规划,将于杭州湾大桥2008年建成的同时,在大桥西侧、杭州湾南岸,建成一块面积达45平方公里的湿地保护区,堪称长三角最大;在温州,以“三篛湿地”为主项目的“温州生态园”列入浙江“百亿生态工程”之一,投资之大,非常少见。据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