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曾在黄继光和邱少云所在部队服役的高健民,倾个人之力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媒体报道说:“受助者的冷漠让人寒心”、“雷锋精神真的离时代远去了”!(《中国青年报》4月24日)
对于高健民先生的寒心和遗憾,我非常理解。 毫不否认,这些受资助的学生中,有忘恩负义者,但我相信,一受助者之所以杳无音信,并非冷漠,而是另有隐情。
我就是一个受过资助、毕业后杳无音信的人。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穷,内心特别自卑,但我知道越自卑,就会越让人看不起,所以我表现的特别坚强,从来没有申请过任何资助。后来,我妈妈患了食道癌,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我在网上发了求救的帖子。很快,我收到江苏一位姓徐的退休教师200元的资助。我拿着200元,哭了一个晚上,许下了报恩的愿。可是妈妈还是走了,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我特别悲伤,既要读书又要还债,压力也非常大,本想和徐老师联系,但考虑再三我还是没有联系。现在,我毕业留校任教了,按照原来的地址写信,可信总被退了回来。我从来没有忘记徐老师的恩情,所以我对我的学生特别好。
在一般人眼中,受到资助说一声“谢谢”也许非常容易。但贫困生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可能是分裂的,毕业后不和曾经资助过自己的人联系,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也许,一句“谢谢”在贫困生心中是非常沉重的。他们或许不小心弄丢了恩人的联系方式,或许心怀感激却不知如何表达,或许事业不够成功无颜和恩人联系,或许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传播爱心,或许本着非常强烈的自尊心,把一句“谢谢”永远留在心底。“毕业后杳无音信”,并不说明那些受资助的学生是忘恩负义之徒,更不能说明一代大学生的精神理想都有问题。
相对于物质关心,贫困生更需要的是精神关怀,不要用苛责的眼光看待他们。贫困生本来就承受了比一般人更大的压力,舆论能不能不怀疑受助学生的爱心,能不能不给他们加上“冷漠”和“无情”之类的断言?放过他们吧,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和感恩的社会,让他们在自己有能力时,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