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邮政局的137名邮递员,8年多来义务帮扶了216位孤寡老人。“爱心邮路”在不断延伸……
一次“上访”引出“爱心邮路”
如皋“爱心邮路”的诞生,缘于一次老百姓集体委托的“上访”。 1998年11月的一个下午,如皋城西鹿门村村主任找到了城西邮政支局支局长,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全村村民请求你们,无论如何要留下老陈继续跑我们那条邮路,工资哪怕由我们出!”
原来,鹿门村处于乡邮员、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陈昭斌负责的邮路上。多年来,老陈对邮路上的一些孤寡老人悉心照顾。1998年年底,如皋邮政局准备进行乡邮线路调整,听说老陈可能要调整到其他邮路,老人心急火燎地到村主任家中,请村主任向邮局的领导说说情,无论如何也要把老陈留下来。村主任便带着全村人的嘱托来到邮局“上访”。
“上访”事件引起了如皋邮政局领导们的重视。如皋邮政局局长王飞云说:“经过调研,我们在全局137个乡邮员中,倡导每人在投递邮路上帮扶一个孤寡老人,得到了全体乡邮员的积极响应。”从此,陈昭斌等几个人的自发行为,转变成了有组织的集体行动。
“妈妈是我敬老的榜样”
今年34岁的徐祥是如皋邮政局江安支局支局长。父亲早逝的他在妈妈季文华抚养下长大成人。
12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徐祥看到村里的王玉兰老两口都已经70多岁了,无儿无女,生活相当艰苦。他和自己的母亲商议:“都是同村的人,晚年到这地步,真叫人心酸,不如把他们接过来一起住。”季文华回答儿子:“你爸爸走得早,你奶奶我已经服侍到80多岁了,还在乎再多两个老人?就算积德行善吧。”王玉兰老两口就这样来到了徐祥家里,一住就是10多年。如今,王玉兰的老伴去世了,88岁的王玉兰依然与徐祥一家生活在一起。
小镇上的“报时钟”
乡邮员姚泽民是如皋白蒲镇上的“报时钟”:每天上午他都准点出现在镇上,镇上居民一看到就知道:“姚泽民来了,该煮中饭了。”
今年50岁的姚泽民是从当年老山前线回来的退伍兵,当乡邮员已经23年了。老姚勤勤恳恳做事,客客气气待人,赢得了白蒲镇上男女老少的喜欢。
姚泽民的邮包里除了报纸、信件外,总装着些扳手、起子、胶水、测电笔之类的工具。送报时,遇到谁家自行车、煤气灶、水龙头出了毛病,他都很乐意地伸手帮忙。前年冬天的一个傍晚,老姚下班回家经过新蒲路的张老太家门口,发现她家门里门外积了水,原来是水管冻裂了。姚泽民急忙掏出工具,忙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修好了自来水管。
乡邮员的“形象代表”
在如皋下原镇腰庄村,84岁的何兴莲老人家中有一个木盒很惹眼,这是老人的点心盒子。乡邮员朱金华每次上门,都会揭开盒盖看看,添些饼干、桃酥。他告诉记者:“老人年轻时挑河工落下了毛病,得了胃下垂,要少吃多餐。”
1998年6月,小朱送报纸路过一间小平房,看见何老太在吃饭,碗里的带鱼黑糊糊的,已经长出了绿毛!小朱赶紧和老人说:“这个菜不能再吃了!”老太太说是邻居送的带鱼,一直舍不得吃。邻居告诉小朱,老太太眼瞎了,平时做饭只敢划三根火柴,如果还没烧着,就不敢做饭,怕把房子烧了。
“我听了真受不了!得帮帮她。早上,我从她门口经过,把被子抱出来晒;傍晚下班,我回头收被子,铺好。然后,给她挑满一缸水,烧开一壶水,烧一顿热饭。送信旺季,只能三五天去一次,买点蛋糕、饼干、方便面,让她对付几天。”
去年4月,朱金华调整了邮路,他把何老太托给同事顾海明。小顾也像小朱一样,在何老太家中忙前忙后。年事已高的何老太眼睛看不见,依然“小朱小朱”地叫着顾海明。在她心目中,“小朱”大概就是乡邮员的“形象代表”了。
“爱心邮路”上的故事说不完。有心人统计过,137名乡邮员平均每天骑车70公里,8年中行程每人都超过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半圈。但他们的爱心比邮路行程更悠远、更深沉……
据新华社南京4月2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