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梦 通讯员 韩迎祥 报道
本报寿光4月26日讯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但是,被称为“芯片”的蔬菜生产链条上的种子,长期以来却受制于进口,严重制约着中国蔬菜的品牌化生产。日前,记者从第七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获悉,这个被动局面将被彻底打破,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强强联合,投资建立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蔬菜良种基地。 据悉,基地建成后,将努力实现“国外品种国产化,国内品种国际化”,改变外国良种制约我国蔬菜生产的尴尬格局。
目前,寿光市已先后引进推广了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但是,蔬菜之乡的辉煌并不能掩盖另一个无奈的事实:每年销售的6万公斤蔬菜种子中,进口种子达4万公斤,每公斤同样的种子,进口的比国产的贵3万多元,菜农一年就增加种子成本1.2亿元。
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国外的种子研发企业纷纷争抢国内种子市场。目前26家来自瑞士、以色列、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的种子公司,都在寿光建立了自己的新品种试验基地,并以寿光为中心,向全国市场辐射。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种子公司,每年的销售额甚至达到6亿元,覆盖了全国250多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这些外国的优良蔬菜品种,在产量、品质、销量、抗病性等方面确实优于国产种子,尤其是冬季反季节栽培的蔬菜,国外优质的种子更加受到菜农的青睐。但是,国外的蔬菜良种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征,即种植一年后,来年再种时,种子就变异了。这样一来,菜农不得不花大价钱重复买种子,重复引种,严重受控于种子公司,既增加了蔬菜生产成本,又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要掌握中国蔬菜制种环节的主动权,提高我国蔬菜种子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种子的品质。4月20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来到寿光,与潍坊市市长张新起、寿光市市长刘中会一起签下了我国首个蔬菜良种研制基地项目,双方决定投资1.25亿元,集中国内最顶尖的蔬菜育种专家,打造我国最先进的设施蔬菜良种基地。记者在寿光看到,良种研发基地建设目前已全面开工,搜集到的10余个品种的蔬菜良种随之进入良种基因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