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洪崇恩
昨天上午,上海磁浮列车项目正式通过验收。记者在第一时间连线京、沪、晋等地,找到吴良镛、李京文、周干峙、戴复东、郑时龄五位城市建设界高级专家,请他们谈了对此的看法。
吴良镛 有利资源能源相互利用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磁浮列车最大的优势是速度快、无污染。 在城市密集地区,磁浮列车是一种特别好的交通手段。它把地区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使各个城市的资源能源相互利用,对城市规划、区域发展以及地区协调来说,都有很大好处。以前人们对磁浮交通不了解,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虑。现在,上海磁浮线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它的先进性、安全性和实用性等,都已经得到证明。
我还主张,在一些大城市的市内到郊区,或者到邻近的城市,尽可能采取时速在100公里以下的磁浮列车沟通,这样有助于克服城市“摊大饼”的局面,形成“葡萄串”的现代城市群模式。当然这也需要试验、示范。
周干峙 加快推广磁浮交通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研究会理事长,国家建设部特邀顾问
我们不少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同志,都主张加速发展磁浮交通。理由一是能够缓解日益紧张的石油能源问题,二是推行这项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我在上海坐过磁浮列车,体验过它的先进性。最近对浦东的磁浮线进行了国家验收,其结果当然更加能够令人信服。
如果能够推广高速磁浮列车,对缓解空中交通的拥挤、能源消耗;缓解土地资源、环境资源透支,都有好处。至于中低速磁浮列车,它建设代价小、容易铺设,特别适用于城市内部交通,我认为也应该加快发展。目前只有上海一条磁浮示范试验线,那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有关方面加快部署推广磁浮交通的应用,争取让它早日发挥更大的作用。
戴复东 为更大范围应用奠定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著名建筑学家
磁浮技术可以更高速度将城市之间联系得更紧密;对于城市内部,它可以降低噪音、污染;是城市大运量公共轨道交通的很好选择。
上海以及周边地区城市面临很大城市交通压力。仅依赖目前沪宁、沪杭、杭甬等少数客货混行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应对是不行的。必须积极想法提高交通速度、减少交通污染、增加交通舒适度。建设以磁浮交通为主的城际高速客运交通体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上海磁浮线正式验收,充分说明磁浮交通技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这也为建设以磁浮交通为主的长三角城际高速客运交通体系,以及更大范围的中国城市群际高速客运交通体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是值得庆贺的。
郑时龄 “海纳百川”精神的体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
虽然磁浮交通技术不是中国的发明,但却在中国的上海最早开花结果。这是“海纳百川”——上海开放精神的最新体现,同时也是上海及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必然需求。长三角城市群正在进行规模浩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的就是要提升交通网络化水平,缩短城市空间距离、经济距离,降低城市间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加快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发育。我相信,随着上海磁浮线的成功建设和运行,磁浮交通技术有可能在中国的城市之间得到进一步的应用。这对于加快城市间大运量快速通道的建设,促进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都会是非常积极的推动。
李京文 为自主创新做出表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著名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学家,三峡工程等多项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负责人
上海磁浮线通过国家验收后,接下来是该考虑三个问题了。一是要适时扩大磁浮交通技术的应用,除了加快沪杭线的进程外,最好还能建一条中距离商业运行线,距离最好能延长到300公里左右。这样就更便于验证技术上的先进性、安全性和实用性,也能更好验证其经济性。二是要加快外来技术产品的本土化,争取把磁浮列车的成本降下来。按照我的看法,如果能够加大磁浮列车部件的本土化,高速磁浮列车的成本完全有可能降到每公里2亿元以内。第三,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还要加大自主创新。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某些方面开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技术。上海磁浮线在这方面已经作出表率,国家验收组对此也作了高度评价。我们有理由期待在磁浮交通技术领域拥有更多的自主创新技术,为我国科技的加速进步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