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捡垃圾帮哥哥考上大学,结局似乎圆满,但烦恼却没结束——
哥哥:进了大学,没了方向
妹妹:有了工作,没了想法
见习记者 曹刚/文
赵积臣,20岁,赵云,17岁。这是一对兄妹的故事。
他们出生在山东省济阳县崔寨镇张仙村的一个贫困家庭——母亲是聋哑人,父亲早年因车祸致残。兄妹俩从小生活艰苦,学习努力。
7年前,赵积臣小学毕业,考上县十中。 去县里住读开销大,家里无力供养两人上学,年仅10岁的赵云无奈辍学。为给哥哥攒学费,她到离家近10公里的垃圾场捡废品,几乎每天从半夜三更忙到太阳落山,几十斤重的垃圾袋,一背就是3年多。
去年8月,兄妹俩终于迎来圆满结局——赵积臣考入中国石油大学,攻读地理信息本科专业;赵云在好心人帮助下,成了济南某汽车配件店销售员。崭新的人生道路在兄妹面前铺展,生活似乎即将苦尽甘来。
近日,记者相继踏访青岛、济南,走近兄妹俩的新生活,却发现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哥哥 采访赵积臣不容易,因为他把学习安排得很满。在辅导员祝德显的帮助下,终于在晚饭后和晚自习前短暂的空闲见到了赵积臣。身材不高,带着20岁青年少有的成熟。
大学和想的不一样
“大学和我原来想的不一样。”赵积臣的开场白令人意外,“中学里,每个月只放2天假,从早学到晚。虽然艰苦,但很充实。大家的目标明确,就是考大学。但是进了大学,目标没了,人一下子变得特别迷茫。”
赵积臣有些焦虑,他说自己不会自学。没有老师拿着鞭子在后面赶,反而不习惯。于是,多年学习的惯性使他依然保持和高三一样的作息,起早贪黑。“尽管日程排得很满,但还是经常会迷失方向。”
不喜欢同情的眼光
去年12月19日,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发出通知,号召全体同学向赵积臣学习。与此同时,赵积臣参加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评选活动,入围前30名。
接踵而至的荣誉,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这些荣誉,不是我真正通过自己拼搏得来的,不值得骄傲。”走在校园里,赵积臣经常会被陌生的同学认出来。“我宁愿通过交流来认识新朋友,而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出名。不喜欢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我。除了经济条件不如别人,我其他方面都不比别人差。不应该以经济条件来评价人,我渴望朋友之间用思想平等对话。”
好成绩是最大愿望
走进宿舍,只需几秒钟就能找到赵积臣的床铺。其他5张床铺边,贴满花花绿绿的明星照,唯独他的床头,贴了3张不显眼的白纸。
一张歪歪扭扭地写着“自强、自立、自尊”,是赵积臣的笔迹;一张印有韩愈的名言“业勤于精,荒于嬉。”第三张是一份朝鲜半岛地图。“前段时间在看朝鲜战争方面的书,就找了张地图,方便阅读。”赵积臣说话时,眼中没有丝毫波澜,即使聊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他也表现得很平静。
辅导员祝德显说:“他很要强,给了自己太多压力。”
每天清晨,赵积臣都起得很早。上周开运动会,停课2天,他依然早上6时30分走进空无一人的自习教室。学习2小时后回宿舍,室友们才刚起床。“好成绩是我最大的愿望,成绩不过硬,哪有资格做别人的榜样。”
考研工作两难选择
“对妹妹,怎么报答都不够。”赵积臣紧锁双眉,缓缓地说。
他想多赚钱,给妹妹更好的生活,但学习之余没有精力兼职打工,他在校图书馆兼职,负责整理书架,每小时5元,每月最多工作30小时,收入上限150元;他又想尽快毕业找工作,“赚够本钱给妹妹开一个小店。”他还想毕业后考研,因为这是他父亲最大的心愿。“全村只出过一个研究生,如果我考上,是全村的光荣。”
坐在宿舍的书桌前,赵积臣说着说着,又发起了呆。陷在矛盾中的他,盯着桌上那个由酸奶纸盒改装的笔筒,发呆。
■妹妹 和赵云的交流有些障碍,她会说普通话,却坚持用济阳方言接受采访。“说普通话太累,俺从小就说这个话,不想改。”
想读书但实现不了
赵云也在济南的宿舍发呆,但与哥哥不同。他发呆是因为想法太多,而她发呆则是因为没有想法。刚辍学时,赵云偷偷哭过好几次,特别想重回校园;而现在,在社会“混”了这些年,她脑子里一点上学的念头也没有了。
“读书?想也没用,实现不了。”
“如果现在有人资助你上学,你愿意吗?”
“愿意!”她的声音突然高了八度。
在汽配店里,赵云负责10来个员工一日三餐的伙食,其他时间整理货物、卖货、记账,一般从早上7时忙到晚上9时,每个月休息2-3天。
“啥才能让俺开心?不知道。这辈子反正就这样了,没啥开心,也没啥不开心。”
走到哪步算哪步吧
对未来,她说自己从来不想。“我无所谓,从小就这样。”赵云说,她现在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没有兴趣爱好,从来不买零食和新衣服。“所有工资都交给俺爸,每个月就花几元钱买点生活用品。都听俺爸的,走到哪步算哪步吧。”整个采访,赵云只提了一点希望:“俺就想多赚钱,让俺爸俺妈过上好日子。”赵云笑得很天真,但眼神中透着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