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那诗意的蔗林蔗海与四散的榨糖之香已成追忆
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水乡到处是绿油油的莽莽蔗林,偶尔,一股浓郁的甜香扑鼻而来,那前边映入眼帘的必是糖香四散的榨糖厂。时移势易,如今,一望无际的蔗林日渐淡出珠三角人的视野,那扑鼻浓香可能要到记忆中追寻。 糖价涨了,珠三角农民种蔗积极性是否就能增加,那片诗意的蔗海能否再回到我们的身边,我们是否能再到处嗅到那飘荡四野的榨糖之香?
制糖厂:广州地区七余一
前几天,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当年主要产糖区之一的广州番禺区。“一望无际的甘蔗林,那是对上世纪80年代番禺甘蔗种植鼎盛时期最佳的描绘”,番禺一位甘蔗制糖业的行内人士对记者回忆道,那时,公路两旁、鱼塘基围、村前屋后,到处可见甘蔗。据悉,以番禺为主的广州地区,甘蔗种植面积达30万亩!“当时广州地区有市头、紫坭、沙湾、渡头、鱼窝头、梅山、珠江共七间国营制糖企业,其中有落户在番禺范围的广州市属企业。那时市头、紫坭两厂日榨甘蔗达4000吨,梅山更高达6000吨,是全国最大的甘蔗制糖厂,最小的渡头榨糖厂也能日榨甘蔗超千吨。”这位老行尊掰起指头对记者说,“最高峰时,广州地区每榨季榨甘蔗超过200万吨,产糖超过20万吨。”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各地发展三高农业,加上糖价低迷、蔗价也低迷,农民纷纷砍掉甘蔗,将土地用作发展香蕉、花卉、蔬菜等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如今,“番禺的糖蔗种植面种已不超过3万亩,另外尚有不宜榨糖的果蔗约6万亩”。据悉,当年番禺是广东制糖业的龙头,无论是技术、经验、规模,均走在全省前列,日榨甘蔗6000吨的梅山糖厂是当年全国最大的制糖企业,现在已改为发电、做水泥、纤维板等,其制糖项目早在1996-1997年榨季之后就停产了。同年,市头、紫坭两糖厂也停产。到2000年,珠江等制糖企业也相继消亡。广州地区七间制糖企业就剩下鱼窝头糖厂了。这位业内人士感叹说,在整个珠三角,除鱼窝头糖厂外,目前也仅剩下平沙粤侨(珠海)、江门甘化、珠海乾务等三间制糖厂了。
珠三角:不可能扩种甘蔗
2000年,广州地区唯一的甘蔗制糖企业鱼窝头糖厂改制更名;2003年5月,再次更名为现在的广州市双钱糖业有限公司,仍以制糖为主,并作多种经营,生产、加工多种农副产品,据介绍,它也是番禺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企业也要灵活经营”,农民要种什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司总经理程建仁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农民的利益,维持农民种蔗积极性,该公司与周边多家农场合作建立了2万亩甘蔗种植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型的经营模式,给蔗农提供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蔗农变成产业工人,农民放心去种蔗,制糖企业也才能持续走下去。有行内人士认为,由于土地资源日渐紧张,在珠三角地区,实际上已不可能再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而价格受资源影响,因此,糖价表面上涨了,但实际上是回归到市场应有的价格上,糖价维持在一定幅度方能让各方持续发展。
新路向:糖的物流与贸易
在珠三角,种蔗以及甘蔗制糖行业已属夕阳行业,那么糖厂往哪去?“一般来说,10吨甘蔗约榨糖一吨,如果原料需长距离运输,不符合物流成本原则,因此,珠三角制糖企业不可能到广西、湛江等目前的甘蔗主产地将蔗运回来再加工生产。同样,本地产的甘蔗也只能在本地区消化。”业内人士分析,从全国糖产量来看,这几年已是逐年增加。随着珠三角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糖量也将会逐年增加,因此,靠近用糖中心的珠三角糖厂,可以依靠地理优势及其市场优势,拓宽市场,向打造糖产品交易市场,糖的物流、贸易方向发展。本报记者 李维宁(侯颖/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