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点,右一点,往上,往下”,随着起重工一声声指令,一件重约10吨的精密试验仪器被准确无误地放在试验场上。操作者熟练的技能、准确的定位感、丰富的经验给在场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总装驻华阴某基地汽车连五级士官董永胜。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用这句话形容高技术装备对吊车技术的要求毫不过分。1991年,董永胜承担国家重点项目重弹试验中的炮弹上架任务。任务之前,站首长专门找他谈话说:“小董,这次可与以往不同,不得有任何偏差。”董永胜感到了身上的压力。
当时没有起重工,董永胜既是起重工,又是操作手,还是驾驶员,一个人独立完成这样的大型高精度、高难度任务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为了提高技术水平,董永胜对自己进行了“强化训练”,制定了三个目标:一是打牢基础,突击原理;二是立足实际,勤奋苦练;三是模拟环境,总结提高。那段时间,只有在训练场上才能看见他的身影,晚上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很快,他的吊车技术就达到了“稳、准、快”,高质量完成了任务。
董永胜当兵前在山东老家务农,但他从小就向往军营。1988年入伍后,通过严格的军政训练,组织指派他去学习汽车驾驶,从此他就开始与四个轮子的“铁疙瘩”打交道。为了尽快地掌握驾驶技术,董永胜常常晚睡早起,他把枯燥难记的数据抄在一张张小纸片上,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背。节假日他更是不放过,要么“泡”在书本和汽车构造图中,要么“猫”在车库里摆弄车辆配件。实践操作时,由于没有模拟器材,他就拿一根木棍,坐在板凳上,模拟驾驶操作,练习身体的协调性。驾驶培训结束考核时,他的成绩在所有参训人员中名列第一。他是一个很“贪”的人,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远远不满足于仅会开车,他把目光瞄向了维修技术。在担任驾驶员期间,他先后自学了《电路原理》、《汽车常见故障排除》等十余本书籍,写下了数十本维修心得。夏天顶着烈日练,冬天冒着寒风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成为连队集驾驶多种车辆和维修技术于一体的“多面手”。
能成为一名吊车手,则纯粹是他的“贪”造成的。当时,吊车操作手是一个风险大、累而苦的专业,吊装的仪器一般都价值十几万元以上,一旦车技不好,或操作不利,就会导致翻车或仪器损坏,发生事故,而操作间也是冬冷夏热,一干往往要好几个小时,没人愿意学吊车。而董永胜却毫不在意。因为抱着多学一门技术的“贪”学心理,才成就了他与吊车十几年的缘。董永胜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会兢兢业业。1996年基地举行军事大比武,董永胜表演吊装技术,只见25吨的吊臂上用一根线系着一根钉子,吊臂从十几米的空中垂直落下,准确无误地把钉子插进一个啤酒瓶里,让在场的所有官兵叹为观止。
作为人民的子弟兵,董永胜的吊车技术也为地方发挥了很大作用。基地附近的渭、洛两河阻断了华阴与大荔之间的交通往来,给完成场区试验任务带来很大难度。1989年基地在渭、洛两河上成功架设了25组舟桥。舟桥的架通,极大地方便了部队的科研试验,促进了驻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因为舟桥桥面不平,经常有过往车辆坠河的事发生,打捞失事车辆也成了董永胜分内之事。2000年8月中旬的一天,华阴的农民张某为家中盖房,用四轮车拉着一车方石从大荔县往回赶路,途经渭河桥时,因天黑路滑,不慎连人带车一起掉进渭河里。经过驻桥官兵的努力,人是救上来了,可是车辆怎么办呢?找“董永胜”,不知谁说了一句。董永胜开车赶到之后,反复调整车位,但是由于失事车辆太重,角度太小,一直无法成功。董永胜沉思片刻,把车开到了靠河十分近的地方,开始起吊。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一寸、两寸……终于成功了,人群中一片欢呼,大家被他超人的胆识和精湛的技术所折服。自建桥以来,董永胜共打捞掉入河里的拖拉机、摩托车20余辆,保证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