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指向4月27日清晨6时48分,我国著名的航天发射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遥感卫星一号”巍然矗立,只等点火的瞬间直刺苍穹。
远在千里之外的古都西安,天气还微微透着些凉意。作为我国航天测控网“神经中枢”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大厅内灯火通明,中心各系统参试人员严阵以待,严密关注着任务进程中的各种状态。
离发射还有20分钟时,笔者走进指挥大厅。大厅里,到处是闪烁的荧光屏、源源不断倾吐数据的打印机,各种指示灯明灭闪烁,形如漫天星斗。5块巨幅液晶显示大屏幕铺满了大厅正前方一整面墙壁,在科技人员的监控下,各种显示卫星和火箭飞行状态的参数表、曲线图不断变化。
“10分钟准备。”
随着时间一分一分跳过,指挥大厅里逐渐安静下来,大家都凝神静气,等待着火箭升空的瞬间。
“20秒”,“10秒”……
“5、4、3、2、1,点火!”
显示屏上大地震颤,烈焰奔腾,写有“中国航天”字样的火箭喷吐着橘黄色的尾焰直刺苍穹。
跟踪、锁定,火箭和卫星的海量数据从遥远的太空源源不断地传送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指挥大厅的一角,软件人员调动相关计算模块,正在对发射中心传来的火箭飞行状态参数进行处理,各类标注卫星和火箭运行轨迹的计算结果实时传送给北京中心,为指挥决策层实时判断卫星和火箭飞行是否正常提供重要依据。
火箭起初笔直上升,20秒后,逐渐倾斜转弯,开始向西南方向迅速飞去。
此时,在该中心渭南测控站的测控机房内,设备操作手紧盯着测控显示屏已守候了近半个小时。半个小时目不转睛的注视,操作手却没有丝毫的疲惫。
突然,在他平视的屏幕上,火柴头大小的绿色亮点出现了,随即它在屏幕上拉下一串起伏的轨迹,当闪动的绿点到达第二个波峰的时候,操作手果断地按下了自动跟踪键,跳跃的绿点被牢牢地锁定在了十字中心,卫星进入该站雷达的测控范围。
“渭南发现目标!”
“南宁发现目标!”
“厦门发现目标!”
“雷达跟踪正常,遥、外测信号正常!”
随着各测站此起彼伏的报告声,西安中心指挥大厅内的5块显示屏上,由火箭、卫星飞行参数组成的一串串红色速度、高度曲线飞快地向前延伸,与绿色的理论曲线相吻合。
火箭飞行17分钟,远在南印度洋上的远望一号测量船也成功捕获了目标。
源源不断的测控数据被传送到中心计算机系统,轨道计算和分析人员根据这些数据源判断火箭和卫星的飞行情况,做好星箭分离前的准备。
一旁的韩忠民高级工程师向笔者介绍,“遥感卫星一号”属于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卫星,而且卫星天线属于有源展开,需要依靠地面发送指令来完成,测控精度要求特别高,这对中心的科技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卫星发射前,科技人员就充分考虑各种突发情况,采用先进的遥控作业方式,确保对卫星成功实施天线展开。
时钟指向7时10分,星箭马上要分离,气氛又骤然紧张起来。航天无小事,哪怕是细微的疏忽,对于卫星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
中心轨道计算与卫星姿态确定专家们正在计算机前迅速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他们必须要在卫星入轨后5-6分钟内计算出卫星初轨根数和入轨点参数。这非常重要,计算出来的结果将用来判断卫星是否被送入预定的目标轨道,这也是发射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24分钟后,专家们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评估后宣布,星箭成功分离,卫星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
26分钟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姿态正常。在太空畅游的卫星划着绚丽的轨迹冲出地平线。
对于庞大的航天工程来说,卫星上天仅是拉开了一个序幕,卫星能否正常运转还要靠地面测控系统旷日持久的管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科技人员像一群不辞辛劳的“太空巡警”,日夜对天上的卫星进行着呵护,直至卫星使命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