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核心提示
广交会期间,成都近10家鞋厂老板组团探访广东鞋企。
“东鞋西移”大势已成,何处将是东部鞋业的下一片栖息地?
台资鞋企:转移的前提是当地完善的产业配套和政府政策的延续性。
承接转移,成都是否已有所准备?
4月16日,连续几天的降温仍然笼罩着广州城。湿冷的空气中,第99届广交会上的中国皮鞋也遭遇了些许冷清。受欧盟对中国输欧皮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的影响,本届交易会来自欧盟的鞋商较之往届大幅减少,且下单意愿趋弱。广交会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欧洲采购商一期到会人数为19711人,比第98届下降13.3%。一位来自广东的鞋类参展商说:“广交会洽谈的合同大多是半年内交货,几个月后欧盟反倾销税达到近20%,谁都不敢贸然下订单啊!”
长期走俄罗斯、东欧市场的成都鞋还没有真切地感受到寒流,但事实上,一部分完成原始积累,正在从手工作坊向流水线工厂蜕变的制鞋企业比广东、温州、福建的鞋厂更渴望欧美的订单;而业内公认的“东鞋西移”是否会转向成都,鞋厂西迁是否会带来订单的转移,是否将冲击到处于成长期的成都鞋业,一个个问号都在挑动着成都鞋老板的神经。于是,4月16~20日,在广交会背后,近10家成都鞋厂的老板在广州、东莞悄然开始了一次“探询之旅”。
台商:
“候鸟”就要迁徙
“台资厂就像候鸟,哪儿气候温润,他们就往哪儿迁徙。”16日下午,广州环市西路,环球国际贸易中心“步云天地”,法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告诉远道而来的成都朋友。
“步云天地”营业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100多家鞋贸商在这里开设档口。法比公司去年贸易额达到5.6亿元人民币,掌握的订单分布在广东、江苏等地的47家鞋厂。
“成本,始终是成本问题。”林海说,缺乏原创性开发制约着中国鞋厂的利润空间,因此,成本是开设工厂和采购商下单考虑的最大因素。他简单比较成都和广东制鞋业:“在广东,鞋厂今天买材料,明天就可以开料投产;而在成都,大量的鞋材仍需从广东发货。”他分析说,成都在土地、工人、能源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但配套不完善是最大的缺陷。“转移是大的趋势。不过,订单和工厂是否往成都走,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产业配套”。
正如林海所言,广东的鞋厂正深受工人、能源短缺之苦。“大量招聘熟练工人,男女不限”,17日,东莞,在汽车上就能看到数家鞋厂门口大幅的招工广告。“今年春节前,缺工现象十分明显,节后才稍有好转。”蓝玄图来自台湾,在制鞋业打拼30多年,做过鞋贸、鞋厂,目前是亚洲鞋业有限公司、《亚洲鞋业》杂志的执行长。他说,2月中旬,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的50多家鞋厂曾专门举行过一次“缺工解决办法研讨会”,以应对鞋厂普遍的“工荒”形势。据《亚洲鞋业》调查,广东甚至有部分鞋厂缺工近六成。有的鞋厂每天招人,同时每天都有工人离开,每月可以进300~400人,而离职的也有300~400人。
与《亚洲鞋业》相互印证的是,今年春节刚过,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为成都各大鞋厂组织了一次名为“蓝领风暴”的专场招聘会,短短两个小时招到近2500名熟练工人。“他们大都是从沿海回四川过年,听说本地企业要人就再也不想离开。”西部鞋都公司总经理彭军说。
敏感的媒体也嗅出了气息。英国《金融时报》刊发报道《“压”不垮的珠三角?——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面临一系列成本压力》,广东的《羊城晚报》则在节后一篇文章中说:百万民工撤出东莞,预示一个加工产业时代终结。
“现在每周可能拉闸一两次。”东莞鸿绮制鞋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商陈金象说。而更令鞋机厂、制鞋厂头疼的是,伴随着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早些年对制造加工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正在逐渐消失……
“或许,迁出已是大势所趋。”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的一位台商说。
成都,
下一片栖息地?
“候鸟”会否选择西部的成都作为下一片栖息地?
成都鞋厂老板东莞之行解开了台商心中积存已久的疑团。“我们听说在成都的鞋厂一个熟练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以这样的工资标准,台资厂不会往成都走。”17日下午的座谈会上,蓝玄图一席话引起了成都同行的惊诧。
“怎么会?”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总算解释清楚,“成都很多工厂都是手工作业,工人拿计件工资,订单高峰时段,可能有少数工人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成都鞋业正处在高速扩张期,不排除有工厂高价从沿海挖人,可能这些因素造成了以讹传讹。”
撇开劳动力价格问题,台商更关心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当地的产业配套。“西部的土地价格远远低于沿海,但我们并不指望从政府手中低价拿到一块地,然后坐等土地升值。”东莞诚锋机械有限公司业务协理杨格顺说,在很多台商看来,做实业是几十年、上百年的事情,不是短期内的投机。因此,比地价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政策的延续性。
“最近有美国大型采购商在成都下单买鞋,但据我所知单量很小。”蓝玄图说,“如果是鞋厂为了争取欧美市场低价接单,这并非长久之计。制造商和贸易商需要的是鞋机、鞋材、物流等一系列配套,把生产成本真正降下来。这才是产业转移的关键。”在他看来,贸易订单将先于工厂移师成都。他说,欧盟反倾销政策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风波一过,市场需求会带来大量订单,这或许正是成都鞋厂的机遇。
事实上,面对成都是否有准备承接“东鞋西移”这一命题,成都鞋业已经有了冷静的思考。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有调查表明,全国制鞋工人中川籍工人占到25%左右,川籍管理人员的比例可能达到30%~40%,这是成都吸引产业转移的优势。但目前成都10万制鞋工人中,熟悉流水线作业的并不占多数;而且,尽管成都制造的成品鞋90%用于出口,但大都通过边贸发往俄罗斯和东欧市场,工厂要达到欧盟、美国采购商的标准可能尚需时日。”
成都古奇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平正在成都武侯区兴建的工厂占地近百亩,建成后将成为成都最大规模的鞋厂;而在东莞,占地几百亩、上千亩的“万人工厂”比比皆是。“东鞋西移”是否将给谢平这样的成都鞋老板带来冲击?“冲击?我更愿意看作是竞争。”他说,制鞋业工贸一体,订单往成都聚集可能带来产业转移,鞋厂往成都搬迁也将带来更多的订单。“如果成都一直没有大规模的鞋厂,不能形成规模效应,生产欧美大单只能是痴人说梦”。
聚集,
成都的产业梦想
就在成都鞋厂老板考察广州、东莞前后,成都有关方面也正在对“东鞋西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准备。
3月30日,市外经局出台2006年10号文件《关于做大做强成都制鞋产业的工作建议》。《建议》指出,“东部鞋业企业将加快向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转移产值规模将达1300亿~1800亿元,西部地区有望形成几个鞋业企业大规模聚集区”,并提出“进一步抓住‘东鞋西移’机遇,加快自主贸易平台建设,促进鞋类企业集群发展”。
文件建议,设立市级统筹机构,审定制鞋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行动计划,研究组织协调促进“东鞋西移”相关工作;并提出一揽子鼓励优惠政策,以承接东部地区制鞋企业内迁。该《建议》随后上报至更高层面。4月24日,市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区(市)县对《建议》内容再次进行研究讨论。
官方的意愿和政策开始明朗。与此同时,此次成都鞋厂“探询之旅”的牵线人——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也在进行着悄无声息却又紧锣密鼓的内连外引。
西部鞋都公司是武侯区和民营企业共同组建的产业推进公司。4月18日,在和东莞鞋厂的接触中,两家大型台资厂表达了在五六月间到成都考察的意向。18日晚,台湾联禾科技检测有限公司与西部鞋都公司会谈,表示近期将赴蓉进行深入沟通。联禾公司在台湾有几十年历史,长期为制鞋企业提供品质检测、技术咨询和服务,是《台湾鞋类标准》起草人,美国沃尔玛公司《鞋类标准》制订人之一。“联禾是一家标杆性的企业,如果到成都落户,是对成都鞋业发展的一次肯定。”西部鞋都公司事业部经理罗轶谦评价说。
另外,4月25日,法国西迪士集团公司(CTC)和西部鞋都公司签署《工作备忘录》,文件中写明,西迪士将于6月在西部鞋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制鞋技术系列研讨会,并邀请2~3位国际买家中国区代表参加。10月前,西迪士将在西部鞋都国际贸易中心建立实验室,为成都鞋厂提供品质检测等一系列服务。“与西迪士牵手,实际是给成都带来了制鞋业的国际标准。”西部鞋都公司总经理彭军说,“更重要的是,经历了CTC的成都鞋就有了品质认证,贴上了前往欧盟的通行证。”
除西迪士,专业从事中国至俄罗斯货运的宏达(北京)国际运输有限公司也将和西部鞋都公司合作,帮助成都鞋在外销俄罗斯时最大限度地避免“灰色清关”带来的损失。
“从上游的鞋材、鞋机到下游的检测、物流,如果能打造出这样一条产业链,成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成本优势将很快凸显出来。”总经理彭军说,“到那时,东部鞋业将大规模地向这里聚集。可以大胆地想象,假以时日,成都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鞋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