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你好!这里是中国腰鼓之乡,这里是中国剪纸之乡,这里是中国农民画之乡,这里是民歌之乡……”这段旋律优美的手机彩铃,是安塞县委县政府为宣传该县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经济强县而精心制作的。
安塞县近几年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该县着力“挖掘古老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开发特色文化、形成产业文化”,依托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使黄土风情浓郁的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等民间艺术饮誉国内外。
全县腰鼓手近6万人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安塞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被专家称为“保留、承传中华民族古老民间文化艺术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安塞腰鼓更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安塞腰鼓糅和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强健豪放,刚劲饱满,气势磅礴,被外国艺术家称为‘东方黄土地上最美妙的迪斯科’,中国艺术家认为它是没有渗透进任何西方东西,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民族精神的民间舞蹈”,安塞县文化文物馆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为了更好地打响安塞腰鼓品牌,使它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庄稼汉也是人才!除了举办各类腰鼓培训班和腰鼓大赛,从2003年7月起,我们还对从事腰鼓的‘庄稼汉’进行了认真的摸底和普查,结果发现全县的腰鼓手有近6万人,仅骨干人才就有5616人”,安塞县县委书记冯毅告诉记者,安塞县的许多商标和建筑物均选用了腰鼓的形状,包括安塞电视台的台标、腰鼓酒等。如今,凡是去安塞县城或途经安塞的人,在离县城还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个高22.5米、最大处直径达13.2米的“大腰鼓”,这座巍然耸立在山头的“腰鼓楼”,已成为安塞县的标志性建筑,随时向过往的人展示着安塞腰鼓的彪悍和魅力。
安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庄庆萍自豪地说:“腰鼓人才现在非常吃香,他们除了平时打腰鼓赚钱,有许多优秀的腰鼓手,被请到全国各地去当教练,一个人一天就能赚几百块钱。许多人还应邀到德国、日本、泰国、新西兰去演出!”
安塞腰鼓,从农运会打向了亚运会,从香港回归庆典打向了柏林亚太周,从黄土地已经打向了世界。
剪纸进入小学课堂
“安塞剪纸已经进入我们学校的第二课堂!从三年级开始,全校有超过1500名学生都在学习这门手工课,县教育部门已开始编写剪纸手工课的教材”,安塞县第一小学副校长杨耀宁告诉记者,剪纸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过去曾被认为是“小玩意”、“民间的东西”,登不了大雅之堂,安塞县在充分认识到它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后,在2005年2月,举办了首届剪纸大赛,极大地促进了剪纸艺术在全县的发展。
安塞剪纸是靠“口授心传”保留下来的一种民间美术,淳朴、庄重、简练、概括,保留了汉代艺术深沉雄大的特点,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安塞的一个名牌。1982年,法中友协邀请了安塞民间剪纸能手李秀芳赴法国表演。近年来,先后有500多幅安塞剪纸作品在西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有1000多幅作品被外国人购买、收藏。2002年,曹佃祥、白凤兰、胡凤莲、高金爱等4位“农家女”,在获得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剪纸艺术大师”的同时,也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大师”称号,并赴美、日、澳、菲等十多个国家表演献艺,作品被选入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编写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才传承者文库》。
“我们策划在北京搞一个农民(民间)剪纸的展览,安塞的剪纸产业前景非常好,已经吸引了广东的客商来洽谈合作,这几天,客商正在和我们商谈投资建厂的事情,专做剪纸产品”,安塞县委书记冯毅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使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安塞剪纸”已经成为代表安塞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一张安塞“王牌”。
“去年,我的剪纸作品为家里创收了2万多块钱”,安塞县真武洞街道办事处马家沟村的侯雪招告诉记者,她家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产业家庭”,丈夫陈丕亮是闻名县里的腰鼓手,更是不断被人请走“传道”的腰鼓教练,3男2女5个孩子都会打腰鼓,有空时,他们一家人就能完成一场精彩的腰鼓表演。本报记者 周清 宁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