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4月27日专电(记者何云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乃人之常情。但学前教育专家却发现,相当一部分父母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早期教育种种误区竟成为他们趋之若鹜的“时尚追求”,拔苗助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忧。
早教兴起“特长热” 家长追“班”成时尚
雨雨(化名)是个不到6岁的小女孩,令人想不到的是,现在她最羡慕的人是年逾古稀的爷爷,最大的愿望是“能像爷爷一样早点退休就好了”。每天形如跑场式的生活,让她烦透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识字、背诗歌、写毛笔字、学舞蹈、练小提琴等“作业”便开始轮番占据了她的生活,最近妈妈又让她上了英语、速算等特长班,时间被填得满满的。每天从早到晚,小姑娘都在爷爷的陪同下四处“赶场”,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真正用来玩耍。
雨雨的妈妈并非不心疼。“可是没办法啊,家家孩子都在学这学那,谁不想自己孩子的智力从小就得到好好开发?再说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励,我也不愿女儿在起跑线上就不如人家,多学点特长总不会是坏事吧?”在妈妈看来,为了孩子以后好,现在不得不狠狠心了。雨雨妈妈的心态代表了许多年轻父母的愿望。如果幼儿园老师没有像小学那样教孩子学语文,数学等内容,家长就会意见纷纷,认为孩子什么也没学到。
一些幼儿园及相关教育企业为迎合家长对孩子超前教育的需求,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惜投其所好。他们或急功近利,或混淆观念,甚至提出一些违背大脑发育规律的论点或言论,用错误的理论混淆育儿的观念,使得家长不明情况,做出有害婴幼儿身心健康的事情来。
在家长们的良苦用心下,众多像雨雨一样的孩子苦不堪言,他们尚未真正开始快乐的童年时光,便不得不提前介入到成年社会的残酷竞争中来。
拔苗助长误区多 早教“偷跑”埋隐忧
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们热衷各种“特长班”主要是对科学早教存在错误认识。一是将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重要。二是盲目崇尚“天才式”教育。据调查,家长中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神童。实际上,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
学前儿童中可以认识几千个字,能捧着“水浒传”“三国演义”通读的毕竟是极少数。即便如此,这些“高材生”读书时既不明白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明白每个字的意义,只能用大部分时间去死记硬背,成为机械的读书工具。
更为严重的危害是,这些孩子入学后,可能短时间内显得超常,但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进一步努力的欲望。学前教育专家认为,小学一二年级的任务并不在于学习多少知识,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过“小学化”早教的孩子由于有“基础”,边学边玩甚至不学也能应付,这种习惯的恶果到了三四年级就会显现。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原始积累”上的比较优势,逐渐落后于同龄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又容易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庸庸碌碌,没有作为。
如今对一些小学教师来说,最令她们头疼的正是这些经过早教“偷跑”教育的半截子“高材生”。他们上课时厌学情绪重,精力很难集中,面对批评还会得意地说“这些我都会了的”,让人哭笑不得。
儿童身心成长有规律 请还孩子“快乐童年”
许多家长在孩子身上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并不关心孩子的兴趣所在,单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无情地抹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学前教育专家认为,早期教育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千万别以为早教就是要教什么难懂的大道理,其实就是在“玩水”“玩米”等活动中教孩子怎么生活。
培养“特长”更要在学有余力,兴趣为先的情况下进行,尤其不要和考级、考证挂钩。儿童正处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学习班安排不可太多。否则,不仅会分散孩子的精力,还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专家指出,千万不要迷信专家和特殊的早教方案,家长自己才是孩子早期教育最好的老师,家庭和大自然才是早教最好的课堂。现在无论哪一家早教机构或早教专家都不能代替家庭和家长。科学早教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每时每刻交流共处的影响,就是给孩子提供的每一个环境细节的熏陶和引导。
作为实践者,家长需要的是科学理念和认识,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早教水平。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构成,生活则是最好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