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殿修缮竣工新颜展旧貌
宝顶上曾经黑乎乎的九条鎏金龙光彩熠熠,檐头上原来的栀花图案变成了,与古建极不相称的水泥方砖被古典金砖取代……经过近一年的封闭修缮,今天,恢复清末面貌的天坛祈年殿举行隆重的开放仪式,明天将正式接待游客。
重现历史旧貌
从去年5月下旬开始,天坛祈年殿开始了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修缮工程,整个工程投资4700万元,耗时近一年。修缮后的祈年殿已经恢复到清光绪重建后的面貌。
彩画:行龙变升龙 栀花变
彩画上的凤凰变瘦了,前爪着地的行龙恢复成前爪抬起的升龙,檐下飞头的栀花图案被金 取代。作为此次修缮的重点之一,祈年殿的外檐彩画内容被重新绘制,恢复了清末彩画旧貌。
地面:2万块金砖取代水泥地砖
为了恢复历史原貌,此次修缮中用23万块城砖替换了原来的水泥地面,用2万块金砖取代了祈年殿3层台基的原有水泥方砖。
帽钉:3000颗琉璃帽钉未换成铜鎏金
“这个是我们保留的文物——铜制鎏金帽钉,现在在祈年殿屋檐上你看不到。”天坛副园长曲禄政举起一个铜制的蘑菇状的东西说,“在1971年的修缮中,祈年殿的铜帽钉被替换成琉璃帽钉,由于此次大修没有更换瓦面,因此琉璃帽钉没有恢复成原来的铜鎏金帽钉。”
据了解,帽钉是在檐头用来固定瓦的。在古建筑中普遍用的都是琉璃帽钉,惟独祈年殿用的是铜鎏金帽钉,三层檐头共用了3000多个。
匾额:未恢复满文
历史上的祈年殿匾额上“祈年殿”三字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但1935年民国时期修缮时,仅剩下了汉文。记者看到,此次修缮后,祈年殿匾、皇乾殿匾、祈年门匾三块匾额上的文字仍旧只有汉文,并未恢复满文(见左上图)。
曲禄政表示,没有恢复是为了保留民国时期的修缮历史。
一处发现:燔柴炉亮出炉膛
祭天大典的第一项就是由燎工将一整只犊牛置于燔柴炉上。但一直以来,位于祈年殿南门东侧的燔柴炉只能看到外观,炉内已经被水泥填平。这次修缮中,工人们一点一点把水泥清出来,炉条等就都亮出来了。
历史沿革
祈年殿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祈谷大典的神殿,从1421年到20世纪初叶有18位皇帝到祈年殿拜祭。
祈年殿最初不是圆形
最初的祈年殿并不是我们记忆中的圆形。
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地坛建成,即今天北京天坛的雏形,整个建筑是方形宫殿。最初的天地坛是按照“天父地母”的观念建造的。当时北京天地坛是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营建,中心建筑是大祀殿,即祈年殿前身,为重檐庑殿顶,砖木结构。
明嘉靖帝是圆形祈年殿的设计师
现在我们看到的圆形祈年殿出自明朝皇帝嘉靖的设计。
当时正德皇帝驾崩后没有后代继位,兴献王16岁的儿子朱厚熜继位,即嘉靖皇帝。嘉靖帝为将生父与上天同祭而改大祀殿为大享殿,并且亲自设计。公元1540年,嘉靖帝下令拆掉大祀殿,并在原址上建成圆形的大享殿。祈年殿高38米,是北京现存最大的圆形木结构古建筑。
祈年殿琉璃瓦曾是三色
祈年殿的三重檐原来为蓝、黄、绿三色,代表天、地、人三界,由此表示皇帝为天之子,君权与天地同在。三色琉璃瓦从明朝嘉靖一直沿用到清朝乾隆年间。
1751年,乾隆皇帝将蓝、黄、绿三色瓦统一改成蓝色琉璃瓦,祈年门及两侧配庑也改为蓝色瓦,意思是与天同色。
清末祈年殿毁于雷火
燃烧时香气弥漫
仔细观看现在祈年殿的殿内金砖,细心的游客能发现一些金砖偏红。古建专家介绍,这是1889年的那场大火留下的痕迹。
1889年8月24日夜里,祈年殿遭到雷击,匾额被击落引起大火,大火燃烧了一天一夜,祈年殿在大火中轰然倾覆。
由于祈年殿所用的木料都是檀木等上等木料,因此燃烧时一股香气弥漫在空中。
光绪皇帝命刑部尚书麟书、工部尚书潘祖荫负责重建。但是祈年殿没有图纸资料,参加过祈年殿修缮工程的工匠根据回忆完成了对祈年殿的重建设计。1896年重建工程竣成。重建后的祈年殿基本恢复了旧貌。但经过专家对比鉴定重建前后的照片发现,重建后的祈年殿直径略比重建前的大,新的祈年殿比老的胖了点。
修缮人物
“让干女儿搀着点儿,我一定得去。”尽管走路有些颤巍巍,但82岁高龄的马旭初老人还是坚持一早就赶到天坛公园,参加今天的“祈年殿主建筑群修葺竣工重建开放仪式”。
马老对天坛的感情很深,也很特别:“光绪年间,我的爷爷重建了祈年殿;后来,我父亲又修过祈年殿。”
老人捐赠祈年殿工程图纸
“小时候,我爷爷就带着我到天坛转悠。祈年殿的藻井下方正对着一块圆石头,上面有二龙戏珠的自然花纹。我爷爷说,那儿是北京的‘海眼’。如果不在那儿放块石头镇着,海水就能溢出去,淹了北京城。”
马老的祖父名叫马辉堂,是清末著名营造专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天坛祈年殿遭雷击起火,马辉堂负责重建。
后来,修建祈年殿的规程、规范、材料、工序,祖父传给了父亲。“上世纪30年代,我父亲又接了修缮祈年殿的活儿。”这一次,父亲马增祺留下了修建的全套图纸。
马老拿出一份证书,上面注明“马旭初将其父生前大修天坛祈年殿工程手记副本(正本已毁)捐赠天坛珍藏”,落款时间是1996年5月。
在此次祈年殿大修中,马旭初老人捐赠的图纸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油饰彩画到底什么样,是行龙、卧龙、还是立龙,我父亲留下的图纸中都有记载。”
祈年殿金顶里藏着“竣工单”
父亲修祈年殿的时候,马旭初正在上中学。“一周有半天假,父亲就让我们去祈年殿工地学手艺。那时候贪玩不爱学,当着父亲的面儿做点活儿。等父亲一走,老师傅就把我做的活儿翻开来重新做,怕质量有问题。父亲其实也知道。”
不过,修缮工程竣工时,马老着实出了把“力气”。“工程完工时有一张‘竣工单’,我父亲和当时负责设计的杨廷宝都在单子上签了名。他们想把这张单子放进祈年殿的金顶里,让我干这事。”
此次祈年殿大修没有打开金顶,马老说,他亲手放进去的、父亲签了名字的“竣工单”一定还在里面。
天坛故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天坛起草
1913年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参众两院推选60名议员组成了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7月10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决定以天坛祈年殿为起草宪法之所。
7月23日,袁世凯发动“二次革命”,随后逮捕了6位宪法起草委员。此后历经数次周折,10月3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完成了宪法草案的“三读”程序,58位委员在祈年殿前合影。仅仅5天后,袁世凯取缔国民党,宪法草案没能付诸国会审议。
1916年,袁世凯死后,宪法起草委员会恢复,国会决定仍以祈年殿为会场制宪。1923年10月,宪法公布,中华邮政总局发行了以祈年殿为图案的“宪法纪念邮票”。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再度出山的段祺瑞宣布废除宪法。几经周折刚刚问世的《天坛宪法》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鎏金铜编钟流失海外93年后回归
1994年7月的一天,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访华时给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张万年赠送了一件编钟。这件明代鎏金铜编钟在离开祖国93年后物归原主。
这件编钟1901年由英国道格拉斯少校从天坛掠走后作为战利品赠送给印度第一骑兵团。1995年4月21日,编钟回归仪式在天坛祈年殿举行。
这件回归编钟通体鎏金,精美绝伦,是目前天坛惟一一件明代中和韶乐乐器,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
“丝缝墙”造就“回音壁”
回音壁是天坛的标志建筑之一,其实早年间,天坛并没有回音壁,围在皇穹宇周围的就是一圈土坯墙。
乾隆十七年(1752年),工部请工匠用澄泥砖重新砌了皇穹宇的围垣。负责建造回音壁的是一位姓马的工匠,他不懂音律,但却造出了回音壁。据后人分析,回音的原因是围墙形状非常圆、表面非常光滑。回音壁用行话讲叫“丝缝墙”,意思是砌出来的墙几乎严丝合缝。
1953年,专家对回音壁的声学效果进行测试,得出的结论也认为回音壁表面光洁,形状周密,声波不被墙体吸收,进而产生反射,于是形成了回音。
重建后三次大修
清光绪15年(公元1889年)祈年殿遭雷击后重建。此后百年经历了三次大修。
第一次,1935—1936年,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委托基泰公司修缮祈年殿,建筑学家梁思成参与了修缮工程。
第二次,1971—1977年北京市建委主持对祈年殿进行大修,总投资为57.9万元,使用黄金420两,木材100立方米。并对祈年殿建筑群进行了全面修缮,1977年4月祈年殿建筑群全部修缮工程竣成。
第三次,2005—2006年北京市园林局组织对祈年殿进行修缮,重施彩画,恢复了祈谷坛坛面的金砖铺墁。
本报记者侯建美方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