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新闻背景
今年3月20日,本报披露了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编制的《奥运会蔬菜安全供应保障系统建设建议书》,引起了各方关注。奥运会期间,运动员吃什么蔬菜、怎么吃,成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高级农艺师张宝海贡献不小。
奥运特供蔬菜从上世纪末开始引进,并在北京郊区试验种植,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将有150余种蔬菜与各国运动员见面。张宝海说:“这些蔬菜是我们根据多年的经验和与国外学者交流后,从六七百种蔬菜中精心挑选的。”
温室里面数家珍4月19日早上7时30分,张宝海驾驶着面包车,带着记者赶往延庆县的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的试验基地——延庆农场。张宝海告诉记者:“今天送西红柿和香芹苗。”
风很大,推着人往前走。左边一排排是温室和大棚,右边是还没种菜的白茬地,张宝海说:“这就是我的地盘。”
地上密密麻麻种着蔬菜。张宝海如数家珍:“这是番杏,吃叶子;这是根芹,吃根;这是羽衣甘蓝,富含维生素A和C等;这是百里香,国外调味用的很多。”边说边摘点样品拿给记者,闻一闻,芳香扑鼻。
在另一间温室,进门就看到一片类似芹菜的植物,从叶子以下部位都被黑色塑料薄膜裹得严严实实。看到记者充满疑问的眼神,张宝海介绍道:“这是软化西芹,是我特地做的试验,用薄膜裹着不见光,它的叶柄吃起来口感会非常脆,在国内也是首次栽培。”
7个温室,10个大棚,张宝海每个都得细心地观察里面种植的蔬菜品种,并拍照记录,拿回去和之前的资料对比,眨眼工夫就到了中午。
“不下刀子就去看我的菜”
张宝海1993年调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从事“特菜”的研究工作。
“特菜”就是“名、特、优、新”蔬菜的简称。
从1996年起,市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就在延庆进行“特菜”栽培试验。从此,张宝海就每个星期都去延庆农场查看,风雨无阻。
2004年的冬天,张宝海按例赶到农场检查。那天风很大,天气特别冷。走到半路上,张宝海发现,汽车水箱漏水了,只好停车加水。往常1个半小时的路程,这天走了4个小时,回到单位,天都黑了。“差点就回不来了。”他笑着回忆道。
每逢星期三上午9时多,农场的工人习惯地打开铁门,因为他们知道张宝海一定这个时候到农场,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风沙漫天。“只要不下刀子,就去看我的菜。”
出差不忘收集品种由于工作的需要,张宝海经常出差,到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考察蔬菜种植情况。每到一个地方,张宝海最爱逛的就是当地的菜市场。
2005年在广西出差时,张宝海在农贸市场上看了几种没见过的蔬菜,立刻买了一些回到宾馆,拿漱口杯泡着,天天当宝贝似的照顾。办完了公事,急急忙忙裹上塑料薄膜,坐飞机带回到北京,马上进行培育,填补了研究中心的一项空白。
用相机把蔬菜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渐渐地,张宝海喜欢上了摄影。他相机不离身,走哪拍哪。“不过我拍的多是花花草草,这是职业病。”他感叹道。
感冒是经常的事冬天温室里和外面能差20摄氏度,人进去一身大汗,出来又寒风刺骨。“感冒?经常的事,吃点药,挺一挺就好了。”张宝海说。
匆匆用过午饭,张宝海招呼农场工作人员把带来的菜苗搬运到温室,自己在试验田里转悠。
一阵大风卷起黄土,扑面而来,如同小型的沙尘暴,打在脸上,隐隐作痛。可张宝海没管那么多,仔仔细细地在黄土堆里搜寻着。
不一会,他就找到了宝贝。“看,这是食用大黄,它还有个亲戚,是中药里常用的药用大黄。这些食用大黄是我去年夏天种的,看来它们能挺过冬天。”张宝海弯下腰,用相机拍了下来。
在大风中,他转了两个多小时。
插图:薛书琴RB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