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并不完全是做官当老爷,总得办实事才得民心,所以朝廷制定了一些制度来约束官员。早在汉代,官员任职,就有征聘、假、守、转、迁5种形式。征聘是皇帝对一些有特殊人才的招聘。假,为代理。如汉二年拜曹参为假丞相。 守为试用,不食全禄,转正后才能得到全禄。转,指内官外官相转有相应的规则。迁,有平迁和超迁,平迁不提职级,平调,超迁为破格提拔。
先秦时,随着国家机构不断完善和官员的增加,政府对官员进行考核,奖优汰劣。西周时,就通过述职来考察。《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下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这“聘”即指诸侯派卿大夫去中央汇报工作,“朝”指诸侯要朝觐述职。《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则殆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有三次不“朝”,就罢官了。皇帝也下来巡视,考察官员业绩,以做到赏罚分明。
到了清代,对文武官员进行定期考核。对文职京官的考核每6年一次,考核内容分品德、政绩、才能、年龄4个方面。三品以上官员,直接向皇帝述职,四品以下由吏部、都察院、大学士一起考核,结果核定等级,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称职者可晋级获奖,对考核达不到三等的,根据情节或革职,或交刑部判处,或勒令休养,或酌情降调。对外官的考核每三年一次,考核内容与京官相同,4个方面全优者,可越级提拔。对武官的考核每5年一次,考核内容是品德、才能、骑射、年龄4个方面,主要以骑射的优劣评定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