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4月29日电(陈静 钱荣、戴随刚)最新科研结论证明,2003年12月青藏高原上空曾出现微型臭氧洞,并且臭氧极低值区域超过250万平方公里,这是首次证实在青藏高原上空出现大面积的微型臭氧洞或臭氧极低值事件。
近日,中国权威科学杂志《科学通报》刊载文章称,青海省气象局研究员祁栋林根据地基观测资料,发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瓦里关山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2003年12月中旬臭氧总量观测结果异常偏低。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权威专家采用美国宇航局卫星臭氧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当时青藏高原上空确实曾出现微型臭氧洞事件。
研究表明,2003年12月14日至17日,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有观测记录以来大面积极低臭氧总量值,臭氧总量低于220DU(气压1标准大气压、气温零摄氏度条件下,10微米厚的臭氧定义为1DU)的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且最低值仅为190DU。
文章认为,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洞,与在南北两极上空观测到的大气臭氧减少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专家们比较一致地认为,它主要是由大气动力作用重新分配臭氧的结果:上对流层平流作用把副热带低臭氧浓度空气输送到较高纬度上空,从而引起当地臭氧总量很快减少。目前,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正组织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密切关注今后该现象的再次出现。
据气象部门专家介绍,臭氧对保护地球生命和对气候的影响非常重要,它们在距地表约20至30公里处形成臭氧层,可以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堪称地球的天然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