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是中国传统戏剧的载体,但随着岁月更迭、天灾人祸,大多湮没,而如今在南京郊县高淳还幸存几座,令人称奇。今年“五一”长假期间,高淳这几座古戏台将上演数场京剧、锡剧等,使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历史奇珍焕发青春、再现民俗,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充分彰显地方特色。
古戏台的历史
高淳古戏台有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的固城镇刘家垅村万寿台;明隆庆二年(1568年)的东坝戏楼;清康熙年间的沧溪戏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淳溪吴氏宗祠观乐台等,其中东坝戏楼、沧溪戏楼和吴氏宗祠观乐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古戏台大都是寺庙、道观或祠堂的附属建筑。形制上为面向主殿、避开正位、坐南朝北;造型上把功能与装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座建筑物呈现出雕饰华丽、色彩缤纷的特色。如吴氏宗祠的观乐台,砖木结构、三开间上下两层,屋顶歇山式,工匠巧妙利用屋脊挑出部分,雕刻成一对翱翔于空中的凤凰,意境深远。而壁柱、梁坊、屏风、藻井、檐板和斗拱等,都有艺术修饰,或雕刻或彩绘。其中木雕有大小80余幅,刻有动物、花卉、戏文等,线条流畅、刀法精湛、神态生动,使整座戏台建筑显得富丽堂皇。
在高淳薛城还有一座“花台”,民间传说清康熙年间,高淳进士邢士功在朝为官,其母想进京看金銮宝殿,无奈年老体弱不能成行。其子为尽孝兴,上奏朝廷,康熙帝即令工匠仿金殿式样,缩小尺寸做成木模,外髹金漆,赐给进士母亲。于是,当地村民按样搭建戏台,称为“花台”。台面宽13米,进深16米,上下两层。正梁悬三面观横匾,当面看是“玉堂春”,左侧看变成“玉楼春”,右侧看却是“玉树春”,稀奇有趣。
戏台的由来
中国戏剧起源于先秦时代的祭祀活动,西汉时演化成歌唱、舞蹈、杂技、武术等随地作场的百戏。到了唐代,就有了结草为绳、立木为台的三面敞开式民间草台。宋元时流行南戏、杂剧,出现了众多祭神祀祖的神庙戏台、城市消闲的勾栏瓦舍、自娱自乐的私人戏园、皇家显赫的宫廷戏台等表演场所。高淳古戏台随之应运而生,它自建成后便与各种民俗活动结合起来,逢年过节、庙会社日、婚嫁喜庆、生儿抓周、做寿祝福都要唱戏。先是“写戏”,即邀请戏班,定好时间和剧目;接着“筹资”,由村、户自凑份子,演出日夜场达三五天。到时,家家接亲迎客、户户拉桌吃饭,还有那些摆地摊的、卖小吃的、吹糖人的、耍武术的都来赶场子。其时,台上锣鼓铿锵、丝竹悠扬、歌喉婉转;台下男女聚集、老小翘首、万人攒动,一派热闹景象。
旧时演戏,有许多禁忌规戒。如开锣前的“破台”,演出后的“扫台”等。破台是由净角饰灵官,戴金盔、勾花脸、穿红蟒、着黑靴,随“急急风”锣鼓点上场,挥剑舞蹈、燃放鞭炮;扫台是净角扮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从上台角至下台角,文扬(乐队)配锣鼓,台口放焰火以助气氛。其目的,一是告诉观众,戏班在此演出开始或结束;二是驱灾避邪,以保地方平安。
演出开始,先是加演“彩戏”,有“跳加官”、“大赐福”、“五路财神”、“八仙庆寿”等。之后是正戏,有唱念见长的《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有武打出色的《水漫金山》、《大闹天宫》;还有机关布景的《儿女英雄传》、《火烧红莲寺》等连台本戏,全剧离奇变幻、场面热闹。
高淳戏台趣闻
在高淳,还流传着几则看戏的趣闻:某戏班有次演出《单刀会》,那饰关羽的演员在后台候场,喝茶时顺手把“髯口”(胡子)挂在架上,这时,前台锣鼓正催关羽上场,他忘戴胡子起身就走,当“起霸”(武将亮相)整冠理髯时,演员伸手一摸,大事不好,何事惊慌?胡子没戴!这时,饰鲁肃的演员灵机一动,道白:“来将可是云长公子乎?”饰关羽的演员明白了:“正是末将关平是也!”“速将乃父请来。”“得令!”转身下场戴胡子去了,虽然没露破绽,已是吓出一身冷汗。
还有一次,某戏班上演《空城计》。那天下午,饰司马懿的李某、饰中军的唐某,正与戏班老板、饰诸葛亮的芮某,为克扣他们“包银”(工资)一事闹得不可开交。那时不兴罢演,只要锣鼓一响定要上场。当晚,芮某因“斗嘴”嗓音嘶哑,唱得十分吃力。等他唱完“老军们因何故纷纷议论”一段时,唐某就随意加道白说:“相爷,你这不是受罪吗?你不如一边歇着去吧!”引起台下哄堂大笑。更精彩的是司马懿出场,一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诸葛亮端坐城楼,便大喝一声:“众将官,杀进城去!”大家一拥入城,将诸葛亮捆绑起来押进后台。《空城计》草草收场,观众拍手大乐,像这样的演法,哪个戏班也没有过,一时传为笑谈。据记载。近代著名京剧演员红生三麻子(王鸿寿)、老生小达子(李桂春)、武生盖叫天(张英杰)、老生麒麟童(周信芳)都在高淳演过戏,留下了梨园佳话。
不少文人雅士也为古戏台题写了许多有趣的戏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文成武就、金榜题名空富贵,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上台终有下台日,得意须防失意时”。还有几副戏联极有丰富的哲理、浓厚的意味:“庆升平,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喜丰登,看古人观今人,看古观今人看人”,“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高淳古戏台,这些幸存的历史文化奇珍,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