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人物介绍
张健,1964年6月出生。身高1.76米,体重90公斤,臂展1.84米。现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北京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秘书长,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俱乐部委员会主任。8岁开始学习游泳,1988年,用9小时19分52秒64游完了29.5公里宽的琼州海峡,被誉为“横渡海峡的中国第一男人”。2000年8月10日,张健不借助任何漂浮物横渡了渤海海峡,创造了男子横渡海峡最长距离的世界纪录。2001年7月,张健成为中国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第一人。
对话背景
清江,被誉为“土家族的母亲河”,从湖北省利川县齐岳山始发,自西向东蜿蜒流经恩施、建始、长阳等县(市),在宜都境内注入长江。
2006年4月26日下午1时50分起,在长阳渔峡口镇,中国“横渡之王”张健带领横渡队6名队员采取接力的形式,日夜兼程纵渡清江,至27日下午12时16分,最后一名队员上岸,22小时内共游完全程150公里的江段,打破亚洲公开水域多人接力赛程记录。
27日下午1时许,天公似乎都被渡江勇士挑战极限的精神所感,长阳上空开始飘着细雨。在江边雨棚中,记者与张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不少市民要求与张健合影和签名以及众多媒体的“追踪”,对张健的采访,断断续续进行约有两个多小时。
时间4月27日
人物 张健
采写记者 周洁 何辉 胡传林 通讯员 张寒
摄影记者 李风
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问:张教授,祝贺你和你的队员此次纵渡清江取得圆满成功。
张健(以下称“张”):谢谢《楚天都市报》,感谢湖北人民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问:你对你的队员此次表现作何评价?
张:表现非常好,我很满意。
问:无论横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还是横渡英吉利海峡,都是你一人横渡,这次渡清江,却选择了接力,有什么考虑?
张:自去年年底,国际奥委会决定将10公里公开水域游泳项目增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我就一直将渡江作为为奥运会备战的训练工作,此次纵渡清江活动就是一项公开水域游泳运动。选择接力赛,主要是考虑对新人的培养,为2008年北京奥运备战。
问:这好像是“张健横渡队”第一次亮相,你怎么没有选择和弟子们一起完成纵渡之旅。
张:这次我只是陪游,与第1棒队员张婕下水游了26分钟就起水了,要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问:与你的经验丰富不同,你的队员都是学生,下水之前有过担心吗?
张:有过,主要是对水域情况不熟悉,但他们很有信心,很顽强,也很有毅力。
问:你最担心什么问题?
张:最担心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路线不熟悉,不知清江的水情怎样;另一个担心天气,如果天气突然变得恶劣,那我们就非常困难了。
问:纵渡中遇到了上述困难吗?
张:我们的队员与当地领船伴路配合不够,领船经常走“之”字形路线,有时让队员找不着北,队员魏刚为此就多游了5公里路程。气温偏低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隔河岩大坝坝上水温度为18℃左右,但坝下水温却不到13℃,后半程的队员上岸时我看他们脸都冻青了。不过最后,我们的队员都挺过来了,我为他们自豪。
横渡与游泳两码事
问:与你多次横渡海峡比起来,纵渡清江给你怎样的记忆?
张:(笑)要说记忆,那就是清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太美了,树美、山美、水也美,简直像画一样(哈哈大笑)。当然,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长阳人民的热情,成千上万人,日夜不停地在岸边为我们鼓劲,是他们给了我们信心和勇气。
问: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否给我们的读者做一个科普介绍,渡江渡海峡的魅力在哪里?
张:渡海峡和渡江都是公开水域的游泳项目,也是最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式,在全国有1亿多人的群众基础。近些年来,随着渡江活动的开展和媒体的报道传播,使得这种运动得以推广,也变得更加规范,以至到现在成为奥运会赛事。
问:对于运动员来说,渡江的魅力可以用身体去感受。而对观众来说,它的魅力似乎就显现不出来了。你们的横渡与大家常见的游泳有什么区别?
张:最大的区别是水域环境不同。常见的游泳一般是在游泳池内进行,那里水温、水质、水深都有相对固定的标准,人体感觉比较舒适。但在公开水域横渡则完全不一样,渡海要遇到海水的咸苦与风浪,渡湖渡江则可能会遇到漂浮物和洄流,各种水情都不一样。相对而言,横渡更具挑战性,对人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锻炼。
不是探险是工作
问:本次比赛,我们发现,全程都有国际级的裁判监督。作为一项民间的活动,请国际级裁判评判,你基于怎样的考虑?
张:请国际级裁判,是为以后参加国际级比赛积累经验,以适应国际赛事和奥运会比赛的规则。
问:目前国际公开水域纵渡记录是多少?
张:国外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在国内,像我们这次采取接力形式纵渡150公里清江流域,还是第一次。
问:每一次横渡,就是一次生命的历险。回看20年的横渡路,有过如今想来都感到后怕的经历吗?
张:当然有过,每次尝试一个新的水域,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渤海横渡,漆黑的夜让人恐怖;在天池里游泳,还担心那里面有水怪;后来横渡青海湖,高原反应让人喘不过气来。
问:每一次出发,家人都不安吧?
张:以前横渡时,家里人就怕我出事。但我告诉他们,横渡不是探险,是一种工作,事先从理论上研究认定为安全,我们才开始实施的,后来他们也就适应了。此次渡江,我的家人没有跟来,因为我是在工作,正如你们记者外出采访一样,都没带家属来吧(笑)。
问:横渡“五湖四海”,除了有超强的体魄,我想好多读者都和我一样,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你哪来那么多钱?比如光机票、包船护航等等,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张:(笑)其实我个人是没那么多钱的,更多的横渡活动,是企业或当地政府赞助支持。就像此次纵渡清江,是长阳县政府组织的活动。我已与长阳县签订合约,今后五年里,就成为清江旅游的形象代言人。
时刻准备尽力奥运
问:你们本次纵渡打出一个口号,就是“为奥运精神而游”。我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像你们北京体育大学的举重奥运冠军张国政,平日是教师,奥运会时是运动员。你是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俱乐部委员会主任,有没有可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铁人三项运动比赛?
张:(笑)届时会参与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毕竟年纪大了,参加奥运会比赛有些不太可能了。
问:跟随你纵渡清江的学生中,有没有可能参加北京奥运会铁人三项的苗子?
张:有这种可能,但还需要继续努力,毕竟那是奥运会比赛。
问:作为极限运动中最能考验人意志品质的一项,铁人三项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看到报道说,浙江有部门将它降低难度,“移植”至室内,正成为人们健身强体的一种时尚活动。对此,你怎么看?
张:搬到室内后,铁人三项就有些变味了。因为室内场地毕竟有限,不可能有野外那样可以磨炼人的环境,甚至可以说跟野外完全不一样,根本不能体现“铁人”之美。
问:2006年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赛暨全国铁人三项冠军杯系列赛,将于5月27日至28日在湖北省宜城市举行,届时可以看到你吗?
张:5月份我要回北京处理一些工作,可能参加不了宜城的比赛了。
问:最近还有什么重大赛事吗?
张:一两年内会有几场国际性的赛事,明年有一个五大洲连接海峡的活动,更重要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