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汪明宇金陵晚报报道昨天上午,明孝陵神道翁仲路原貌恢复工程宣告结束,翁仲路原有沥青路面全部依照600年前神道形制,换成了青石板道路。此次保护工程的顺利完工,使世界遗产明孝陵景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进一步恢复。 随着昨天上午翁仲路恢复工程竣工,明孝陵棂星门遗址发掘工作也宣告结束。历时近一个月的考古发掘,埋藏在地下的棂星门遗址终于在湮没百余年后,再次完整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它的整体宽度突破了原先估计的16米,其达到了20.7米,是南京现在有迹可寻的最大明代牌坊式建筑。
棂星门有三个门框
记者昨日在遗址现场看到,6个长度超过1米的巨型雕花石柱础一字排开,将整个棂星门遗址分为3段,左右各宽3.32米,中间宽度为3.87米,可见当年的棂星门是有左、中、右3个门框供人通行的。连接这些雕花石础的则是原本深埋地下的门槛石。这3个门槛石每个都有0.8米高,超过2米长,侧面呈“凸”字形,下半部分粗粗雕凿,上半部分则被仔细打磨过。原先放石柱础的地方,下面都有巨石铺就的方形台基,基础相当稳固。在最外侧的台基边缘,还留有数个对等的柱洞,很有可能是当年棂星门的重檐太过突出,需要配柱支撑。
琉璃构件上有五爪金龙
专家告诉记者,当初在发掘过程中,一直挖到地下大约半米深,除了发现遗址、基础外,还有许多精美的琉璃构件,这些应该是棂星门被毁坏后残留下的。经考证,它可能毁于清朝同治年间。记者有幸看到一个琉璃构件,上面有精美的缠枝浮雕,以明黄色为主,夹杂着绿色的花纹。所有的琉璃瓦当上都雕着皇帝专属的5爪金龙。
散落巨型柱础全部归位
在棂星门遗址开始考古发掘之前,六个巨型柱础是随意散落遗址四周的,这对专家们研究棂星门原有的大小、形制造成了很多麻烦,因此这次发掘过程中,让6个柱础依次归位成了首要任务。专家们将柱础上的花纹用纸拓下来,找到一个地下基础,就按照花纹,柱础形状等特征逐一对比,终于将这6个庞然大物逐个归到原位。另外为了能让600年前的石门槛得以“自然显露”,施工人员对该路段进行了降坡处理,终于让遗址能够重见天日。
规格超过明十三陵
关于棂星门的史料记载非常少,民国期间王焕镳编制的《明孝陵志》是最早完备介绍明孝陵的史料,就连它对棂星门也是以“神道尽,为棂星门三道”一句带过。以前考证的结果为:棂星门为石质,该门向西南偏20度,推测为三间两垣,面宽15.75米。遗址发掘完毕后专家们一测量,不得了,面宽竟然有20.7米,这已经是南京现在有迹可寻的最大明代牌坊式建筑。专家介绍,在北京明十三陵也有棂星门一样的建筑,那里叫“龙凤门”,面宽不到20米,南京的棂星门从形制、规模来看,已经超过了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