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福俊28日中午,早就得知王爷爷“回家”消息的阜平县五丈湾富民小学的100多名孩子们一个个顺序站在由王爷爷亲自出资修建的学校门口数十步的水泥台阶上,齐声鼓掌,热烈欢迎他们日思夜想的王爷爷。
捐钱捐在“点子”上
1994年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街道办事处文教科干部王克昌只有50岁,而今,他已是63岁的老人了,这条从北京到五丈湾的路他也整整走了13年。 王克昌告诉记者说,根据捐资者的意愿,捐资助学有两个原则: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不捐;超生的孩子原则上不捐。前些年由自己和老伴钟爱茹联合学校设立的“五王钟”(五丈湾、王克昌、钟爱茹)教育基金,奖励对象就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积极负责的教师。据老人介绍,捐助进行当中,当过多年教师的王克昌通过学生的来信和老师的介绍,对所捐助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追踪了解。所以,王克昌每次来五丈湾村,带来的捐资款早已有了授予对象,而学生和家长对这些捐助基本上也是能够做到“专款专用”。学习进步的学生不仅可以连续资助,甚至还可以加大资助额度。
老人晚年生活的全部
13年的时间里,老人收到孩子们的来信2130多封,几乎每一封信老人都可以跟这个孩子对上号,100多个孩子成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全部。曾经因为超生被老人拒绝的五丈湾富民小学六年级学生齐鹏立说,两个姐姐一个在邯郸学院上大学,一个在阜平上高中,要不是王爷爷和北京好心人的资助,两个姐姐都不能上学。说起资助这个不符合条件的家庭,王克昌颇为感慨。他说,开始村里介绍这家三个孩子需要资助,因为是超生家庭就被拒绝了。后来经过了解,发现三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刻苦。看到这么好的孩子有可能因为贫困而辍学,老人向资助者介绍情况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如今这三个孩子接受捐助已连续好几年了。这次回五丈湾,老人准备在老乡家里多住些日子。对于下一批需要捐助的家庭和孩子,老人必须做很深入的了解。哪些孩子品学兼优,哪些家庭急需要帮助,因为这些信息对于他回北京后的劝捐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