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研究基地——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揭牌(4月30日《扬子晚报》报道)。这是我当天第一时间搜集的专门消息。我渴望这样的消息。
和历史相比,时代是短暂而便于掌握的。面对历史长河,我们每一个时代中人承继的光荣与梦想大大多于我们愿意承继的悲情。 可是,从各个角度来说,历史的悲情都应是优先承继的。生于7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最多的家训其实还是提醒和叙述苦难、耻辱,而我愿意相信这一种“以偏概全”还是出于一种“忘记过去”“忘记悲情”的担忧。
和人类不能摆脱报喜不报忧相似,每一个时代都多少表现过这样的缺点。时代多了,便成了历史,我不能免于担忧,如果我们的历史的性格也养成了这样,那将是我不愿看到的事实。“我不愿看到”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历史的性格,总该竭力让最多的人信服吧?
我们身边的那些亲历过南京大屠杀时期的老人已经慢慢走向历史的深处,他们大多是孤独的。他们留下了传说,但没有留下一个“体系”。不能不说,一个家族的努力容易出现断裂。回到纪念历史的层面,扛起悲情历史需要政府提供动力。由省、市委宣传部与知名大学联合成立研究所,这是一次有益尝试。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对研究所的工作提出了希望。他说,要努力把研究所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研究交流机构、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国内外受众的宣传教育阵地和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信息中心。
我们的政府已经在为此提供动力,这是历史的幸事,也是国家的幸事。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将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这预示着,我们在构建纪念历史、研究历史的国家体系上,已经注意到人才起到的关键作用:从单纯注意到活证据的关键性,转变为既注意到这一点,也注意到培养一群把历史叙述得更有水准的人的关键性。这样的改善,绝非偶然,亦非权宜,而是时代的责任。
2004年11月9日,以《南京大屠杀》一书闻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自杀于汽车内,年仅36岁。美国加州日裔国会众议员评价说:张纯如是有勇气的历史学家。张纯如为什么会获得这名日裔国会众议员的尊敬?我想,除了她杰出的才华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她在陌生的国度以罕见的勇气扛起悲情历史,而这样的悲情主要包括侵华日军强加给中国人的残忍、侮辱。
一位杰出的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者的逝去,对我们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提醒。
作者为本报首席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