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和韶乐
历史:五千多年
地点:天坛神乐署
演出时间:不定时
交通:707路公交车到天坛北门站下
编钟是中和韶乐的重要乐器之一。看到这种编钟,仿佛能感受到中和韶乐的那种庄重、雅致和肃穆。
中和韶乐源于雅乐,又称郊庙乐,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将雅乐更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中和韶乐在明清两朝普遍用于祭祀、朝会、宴飨。
作为明清两代的最高礼乐学府,神乐署是明清培养和训练祭天乐舞生的专门机构。神乐署最盛的时候有乐舞生三千多人,北京各坛庙祭祀的乐舞生都是从神乐署生员中选拔充任。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英军强行占领了神乐署,设为兵站,署中人员遭到驱逐,神乐署从此衰败。民国期间又辟为中央防疫处,建设传染病院。日军侵华期间,神乐署成为日军“西村部队”建立的研制细菌武器的实验室。1958年之后,神乐署开始被占为民居,当年的神乐署淹没在无数的民房楼宇之中,断壁残垣,衰草丛生,一片荒凉,到处透着历史的苍凉。
音乐以及舞蹈是祭祀礼仪中重要的方面,祭祀和宫廷典礼乐舞在古人的心目中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道德、教化和天命的载体。令孔夫子“三月不识肉味”的“中和韶乐”使用了土、木、金、石、丝、竹、匏、革八种材质的乐器演奏,乐曲的结构和演奏上有非常繁复和严格的规定,使得“中和韶乐”成为最中正平和、稳健中庸的音乐。所以使孔子陶醉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多的可能还是它所代表的儒家理想和道德力量。祭祀时跳的舞蹈在现代人的眼里可能有些可笑:一队队排列整齐的舞者穿着宽袍大袖的服装,手持道具,缓慢地摆着一系列姿势,好像是太极拳的集体表演。这些舞蹈的意义同样也不在于展现舞者的技巧和编舞者的巧思,而更多地是为了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
因此,中和韶乐更多地是一种载体,是中国礼制的一种化身。每当人们置身于神乐署的院子里,凝视着光彩重生的大殿,它在澄彻的天空下仿佛显得格外高大雄伟。这时候,喧嚣仿佛渐渐退去,天地间回响起庄严的中和韶乐和祭祀颂歌。(张至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