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物小传
经历:
1945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宝应县;1968年毕业于浙江省嘉兴市凤桥中学水稻专业班;1971年至今,担任浙江省荣军医院(原浙江省荣复军人疗养院)护理员。
荣誉:
先后获得浙江省先进护理员、浙江省双拥先进、浙江省民政厅厅级先进工作者和厅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4年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早上7时15分,浙江省荣军医院护理员殷顺民一天的忙碌工作准时开始了。为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伤残军人洗脸,一口一口喂他们吃饭、喝水,随时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每两小时帮他们翻一次身,及时清理大小便等污物,一天至少帮他们擦两次身,每周还要帮他们灌肠两次。
这样的工作,殷顺民默默地干了35年。
做荣军的一双手、一双腿
浙江省荣军医院坐落在党的诞生地嘉兴,作为省民政厅直属的省级优抚医院,其重要职能是为重度伤残军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荣军医院里的伤残军人,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每天所有的活动,包括吃饭、洗澡、大小便等等,都需要护理员帮助。
走进浙江省荣军医院休养病区,敞亮的病房里干净清爽,没有丝毫异味。35年间,殷顺民护理的许多是下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的伤残军人,他就是这些伤残军人的一双手、一双腿。
这些年来,殷顺民陪伴许多伤残军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伤残军人金佳年高位截瘫,又不幸得了尿毒症,病重时大便失禁,每天至少要拉十几次,恶臭难闻,连病人家属都皱着眉头、掩着鼻子跑出病房。是殷顺民一次又一次为金佳年揩去大便,用软毛巾将他的身体擦拭干净、垫上卫生纸,日日陪伴身边,喂饭送水。金佳年嘴里一遍遍地叨念着,“小殷比亲人还亲呐……”
从护理工作中找到尊严和价值
殷顺民1971年到浙江省荣军医院,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始终是一名普通的护理员。
殷顺民在学校读的是水稻专业,拿到了当时很令人羡慕的中专学历,不愁找不到好出路。年轻的他到荣军医院工作,是希望能够在革命军人、战斗英雄身边工作,圆自己一个“参军梦”。
可工作第一天他就傻了眼,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实在太大。有人对他说,就是给两千元的工资也不干这活,而当时护理员的工资每月也就几百元。殷顺民说,护理员这份工作,脏、累、苦不说,还常常被人看不起。
殷顺民当初也动过“逃走”的念头,是伤残军人的精神打动了他。有一位伤残军人,全身瘫痪、身体极为虚弱,可还是多年坚持苦学外语和经济学,最后写出数十万字的学术论文。殷顺民深信,能够为这样的英雄服务,是一项光荣的职业。
伤残军人在部队都曾是生龙活虎的热血男儿,现在却只能终日与床和轮椅为伴,巨大的反差和失落感,使他们烦躁易怒,常常朝护理员发泄。而殷顺民总是用心体谅,细心安抚。
殷顺民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护理工作中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只有这样,我的人生才是充实的,尽管我在物质上是贫困的,但是我要做一个精神上的百万富翁”。(本栏目图片由曹树林制作)
采访手记
荣军医院一些伤残军人口中的“小殷”,已是61岁的老殷了。头发花白的殷顺民看上去精神气色不错。老殷说,虽然到了退休的年纪,但只要院里需要,只要自己还有力气,还想把护理员的工作干下去。他说,待在家里也没意思。其实,是35年来朝夕相处的荣军、35年坚守的责任,叫老殷舍不得离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