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仅有170户人家的小村庄,如今已经走出来174名大学生,其中有53名本科生,一名清华的博士生。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河北省卢龙县孙田各庄村。
4月29日,参加“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活动的新闻记者在卢龙县境内的长城遗址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卢龙县有个“大学生村”,就对这个村进行了一次采访。
谈起“大学生村”的奥秘,村主任张胜友介绍说,在孙田各庄村有一套“葫芦哲学”:同样是种葫芦,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就是不一样,有文化的,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能使一棵秧上结出10多个葫芦;没文化的就差了,顶多就结几个。张主任用朴素的语言形象地诠释了知识的重要性。
同行的县领导告诉记者,孙田各庄村人人都把文化知识看得很重要,有的村民为了孩子上学宁肯卖掉自家的住房。村民孟庆元的小女儿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从外面干活回来。吃饭时,懂事的小女儿突然说:“爸,我不上了,家里生活困难,我就留在家里,照顾你们吧。”孟庆元一听,“叭”地放下了碗筷,生气地说:“别人家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咱家孩子要是上不了,爸觉得丢人,这个学说啥也得让你上!”就这样,孟庆元走家串户,把能借到的钱都借过来了,可还是没有凑足孩子的学费。卖房!这是孟庆元和老伴商量后,下定决心做的一件事。
张主任告诉记者,村里在教育投入上可没少下功夫。1995年,村里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靠卖树、收承包金和村民的捐款筹集了15万元资金,与另外3个村一起,建起了当时全县最漂亮的小学教学楼,并购进了教学器材;2002年,村委会两次出资,建起了一个拥有5500册图书的图书室,免费向村民和学生开放。
每逢假期,村里都会召集本村的学生,听村里的老人讲村史,听村干部讲村里的发展打算。还请来放假在家的大学生,让他们讲努力学习、不比吃穿比成绩的经历,讲述外面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气象。这些大学生也不忘记从外面带来致富的信息。(本报河北卢龙4月3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