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历史悠久,民间有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之说。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
大石窝石材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较为稀有,适宜雕塑。这里是汉白玉的故乡,出产的汉白玉最为珍贵,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这里的石作文化历史悠久,有确凿证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及至唐朝,石雕艺术水平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的房山万佛堂内壁镶嵌的31块汉白玉石雕板所构成的《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就充分利用了房山当地盛产的汉白玉为材料,石雕艺人聚居在此雕刻完成,属唐代石雕之精华。金代时,朝廷强迫大批工匠自汴梁迁入北京,房山在此时曾改名为奉先县,金代有17位皇帝陵墓都建于此,陵墓的石料多取自大石窝。至此,大石窝石料的开采加工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为元代建都北京以及明清两代扩建或新修城池、御花园、陵寝等大规模的开采利用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民间有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之说。尤其在明朝,在大石窝设立管理机构镇,今天我们在大石窝仍能见到许多明朝遗迹。经过明清两代,大石窝的部分工匠还逐步掌握了开采雕刻技艺,将大石窝石作工艺真正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手工工艺,它集开采运输、加工雕刻为一体,同时伴有铁匠、木匠等辅助手工业。经过历史的累积,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形成。大石窝聚集了一批来自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工匠,这里形成了明显的村落,艺人们以石为业,以石为生,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一套石作工艺及行业习俗,相传至今,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文化区域,成为中华民族石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大石窝新一代的石匠艺人充分发挥其石料产地优势,凭借娴熟的古建技艺和精湛、独特的雕刻技艺,参加了如故宫等皇家园林修缮、北京十大建筑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清东西陵的修复和卢沟桥的修复等工程。改革开放之后,石雕艺人又在继承的基础上,古今结合,开发新产品,利用市场经济,走出国门,像日本北海道中国公园、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美国纽约唐人街等十多个国家的石材工程均由大石窝的石材企业进行加工、安装。可以说,大石窝石作文化已名扬国内外。
2005年,国家民保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石作工艺专家论证会,专家一致同意将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申报。该项目如申报成功,将对今后保护好大石窝镇的汉白玉石材、更好地传承精美的石刻工艺起到促进作用。
图一:卢沟桥的石狮、故宫的华表,采用的都是大石窝出产的汉白玉。
图二:早在隋代,大石窝村北云居寺的静琬大师就开始用这里的汉白玉雕刻石经,这是大石窝开发利用石料资源的最早记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