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曾于20世纪40年代在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及贵州高原等地考察,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其中1947年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用英文发表的著名论文《贵州高原冰川之残迹》,引起了当时世界地质界的轰动。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定,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推翻了当时外国学术权威“中国无冰川”的论断,而且对我国在寻找地下水资源、沙金矿藏以及选定重点项目的工程场址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重要证据的来源,是在今乌当区东风镇的洛湾盆地、乌当盆地上搜集到的。他说:“如果没有洛湾、乌当盆地的冰川遗迹,将难以证明贵阳盆地及贵州高原有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也将失去一份有力的证据。”李四光是怎样来到乌当的呢?
2
万松阁是一座八角形的五层楼宇,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原名洛湾阁,位于南明河下游的洛湾村(今属乌当区东风镇境内)。因其坐落在依山傍水的松竹丛中,四周古松参天、浓荫蔽日、郁郁葱葱,故更名为“万松阁”。香火旺盛的万松阁,见证了一段撼动世界地质学界的历史,使得乌当与中国地质学界的泰斗李四光结下了不解之缘。
2
0世纪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有一得意门生,后来成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四大奠基人之一,他就是贵州籍学生乐森浔。1944年初,因战事,李四光及其所在地质研究所到达贵阳,在乐森浔的安排下住进了万松阁。这一住,就是四年。正当祖国蒙难之际,万松阁拥抱的竟是中国地质学界的泰山北斗。共同的热爱和追求,使李四光和乐森浔这对师生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同院而居,同桌而食,一起探讨学术,针砭时弊,这份同甘共苦的诚挚情意在战乱不止的年代弥足珍贵。乌当洛湾这块热土在揭开中国第四纪冰川神秘面纱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地质文化的浸润。
3
乌当、洛湾盆地位于贵阳盆地的东北,当地人称乌当大坝、洛湾大坝。两个大坝被云盘山隔开,形成隔山相望而相对独立的格局。两坝合称“万亩大坝”,由于其土地平整、田肥水足,是周边地区稻米和油菜籽的主要产地。李四光带领全所人员以万松阁为圆心向四周辐射,从而确定地质考察的范围。经过艰苦的实地研究,他们在考察过程中的发现远远超出了预期的设想。这使他们预感到,在洛湾————乌当盆地,一定存在着决定冰川构成的冰蚀地貌、冰川漂砾及堆积物三大要素。在对洛湾大坝、乌当大坝等处地形、地貌查看后,李四光认为:贵州高原无疑发生过局部冰川作用,而且还不止发生过一次。这个论断顿时引起了地质界的轩然大波。在地质学理论研究中,对是否有古冰川存在的确认,通常是以冰流侵蚀、堆积和冰缘证据这三要素决定的。李四光等在南明河下游右岸发现,较新泥砾片段和残块到处可见,它们曾经形成连片冰碛的边缘,冰碛在被现在的河道切割以前,连接到洛湾盆地东侧高地。在环绕万松阁所在小山的西坡边缘,李四光等科学家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分布有同样的冰碛物,而这些冰碛物还广泛分布于洛湾盆地的底部,在洛湾村形成一个狭长的山冈,高出盆地底部其他部分约8—10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李四光带领同事们经过四年的系统考察与研究,在冒沙井这个分水岭和对发育在乌当————洛湾分水岭上的不规则面及万松阁四周一些较高山丘作了详细调查后发现,石灰岩山丘上的石英岩岩块和卵石,显而易见是被搬运来的。他最终得出结论:该分水岭由三叠纪灰岩组成,可能属于第三纪砾石所覆盖,洛湾盆地与乌当盆地之间的山脊地区扩及周围,这里连续冰川作用的证据虽然不多,但却具有决定性。李四光认为:乌当、洛湾大坝地层露出完整,地质构造特征突出,古生物化石门类齐全,第四纪冰川及河谷地貌层次清晰,海陆变迁历史有明显珍贵的地质遗迹,他断言:中国有第四纪冰川,并将洛湾大坝和乌当大坝保存较好的冰川遗迹命名为“洛湾冰川”。为了使这一重大发现让全世界知道,李四光于1947年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27期上,用英文发表了《贵州高原冰川之残迹》一文,以充分的事实证明洛湾和乌当盆地曾发生过两次以上的冰川。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插有绘制精细的洛湾地区地形图和洛湾冰坎的横断面图,并对贵阳城附近的许多地点和贵州省一些地、县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作了阐述。李四光以洛湾、乌当盆地的冰川遗迹这一铁证,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正是李四光与乌当的缘,使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得到了印证,乌当、洛湾大坝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作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