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陈列馆、新改造的骑楼,老建筑的看点蛮多
紧接着还有个“五纵六路”整治方案展示
长假里,路过庆春路和延安路交叉口的人们,总会自觉不觉地向西北角的红房子,投去关注的一瞥。昨天,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说,作为“一纵三横”工程重拾的最为重要的历史“碎片”之一,红房子———红楼,在经历了政府回购、修缮和重新定位后,终于将以一种新的面貌———杭州市城市建设陈列馆,走入人们的视野。
我市紧接着的一项重点工程———“五纵六路”道路综合整治工程,也将在这里公示。
目前,红楼修缮工作和城建陈列馆的一期布设已经结束。
看看旧法官的办公室
红楼是“旧政权司法机构遗存建筑”的“孤例”。它记载了脱离行政机关而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司法机构在浙江形成、演变的历史,它的历史价值无法掩饰。
清宣统二年(1910年)12月,清政府在杭城创设浙江高等审判厅及高等检察厅和杭州地方审判厅及地方检察厅,至此历经数千年由地方行政长官行使审判权的职权格局,在这幢房子里第一次有了改变。
不仅于此,红楼还是一件“艺术品”,采用西式型制,遵循古典主义美学法则,重视立面构图和装饰的建筑,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追随西洋建筑的官方引导的近代化建筑特征”———这次全面修缮中,无论顶、墙、门、窗还是地板等等地方,都体现了“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
旧时留着辫子的法官如何办公?走在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里,或许可以想像一番。
走走红楼下的新骑楼
“一纵三横”整治中,骑楼改造了十来处,但独独这幢红楼下辟出的新骑楼,却历史久远。
市建委的有关负责人解释这样做不是制造“亮点”,恰恰体现在“以民为本”的出发点上,解决这里人车争道的矛盾。
红楼外靠道路至延安路非机动车道,因此这段道路曾经因为“红楼”,引发人车争道。在此次的修缮中,设计师以“骑楼”的形式作了处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道路拓宽的原因,“红楼”曾被拆迁掉房屋东面的五分之二,只留下了现在最东面一个密实的墙面。而现在看到“红楼”最东面有四个拱门的外墙都是此次修缮时重新增添上去的。围墙变成通透型栏杆,拱门里面就是“室内”的人行道了。
“五纵六路”将在此展出
红楼“重生”的另一层意义是,在文保点受到较好保护的同时,有了新生命的延续———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
市城建档案馆馆长黄伟明说,红楼一楼的三个厅,除了介绍红楼及周边历史外,主要展示解放前杭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杭州的城市如何形成?老城墙又是何时拆除?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红楼二楼则主要展示解放后杭州城市建设的成就。下一步,“五纵六路”综合整治的方案,也将在此公示,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通讯员李绍升记者张伟达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