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平鼓是京西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这种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在门头沟地区广为流传了数百年,今天依然在门城镇、妙峰山、三家店、琉璃渠、大峪、军庄等地时时舞动。
2006年春节,太平鼓传人把太平鼓跳到了大洋彼岸的悉尼,一展北京风情。
溯源追至盛唐武则天
清宫廷除夕打鼓祈太平
相传太平鼓在唐代武则天时已有雏形,《燕京今古琐闻录》一书中记载了类似的传说;人们也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种鼓,样式类似今天的太平鼓。据考证,晋时,此种鼓就已形成了一种舞蹈,被称为“革卑舞”。
太平鼓流传于北京,最早的记载是明代,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代经济繁荣之时。清代兴盛于京城内外的太平鼓日趋成熟,乾隆盛世时,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钱载咏的《太平鼓》都描述了太平鼓在内外城的演出盛况。
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是太平鼓活跃期。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打一阵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老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折射节庆习俗,更重要的是藉此祈愿“求太平、追太平”。
京西美誉民间花会之乡
太平鼓竞技献艺脱颖而出
自古便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之说,京西与京城关系极密切。门头沟在明清两朝隶属顺天府宛平县治下,采煤业、采石业兴旺,琉璃烧造及山珍野味,都源源不断流通于京城,民间传统文化也不断交流、延续、发展。
京西门头沟素有民间花会之乡的美称,百分之八十的村子都有自己的花会表演活动。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妙峰山庙会期间,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的民间社火、民间会档都前来朝庙进香,各种民间艺术竞技献艺,太平鼓则脱颖而出。
太平鼓盛行于京西,还有一段传说。门头沟大峪村有一处坟地,其主人是清代京城的一位“九门提督”,大峪村里有人在他城里的府上干活,学会了技高优美的太平鼓,于是京城打鼓的技艺也融入了门头沟。琉璃渠村老艺人彭松年说,其外祖父樊宝善已是太平鼓第四代艺人,太平鼓在门头沟最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据中国舞蹈研究会1964年编印的《全国民间舞蹈调查表》统计,全国12个省市有“太平鼓”,其表演形式、道具样式、风格特色以及表现内容上,都存在着相似或不同之处。如甘肃兰州的太平鼓又称“桶鼓”,鼓的样式是双面大桶;而流传于东北的太平鼓在当地被称为“单鼓”,鼓的形状和太平鼓相似,但舞蹈动律和北京太平鼓有所不同。北京太平鼓经过祖辈相传、逐代人的口传身授,传承至今,依然能看到其朴实无华、健康活泼的艺术特色,而各地的“单鼓”几乎都与萨满教类的民间信仰有关。
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
女性扭劲颤劲男性扌扇劲艮劲
京西太平鼓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鼓和舞有机配合。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形成清脆多彩的音响,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老艺人们认为,太平鼓耍的好坏,要看鼓的动态、身体的姿势。由于过去妇女缠足,于是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动律为“扭劲”和“颤劲”;男子的动律特点则是“扌扇劲”和“艮劲”。
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教授的方法及老艺人自身修养的不同,太平鼓便形成了一村一地、一家一户的各种风格流派,但基本的动律是一致的。以三家店村老艺人高殿启(男,1936年生)和圈门里西店村老艺人李全友(男,1926年-2005年)打“大扌扇鼓”为例:高殿启的动作洒脱奔放,脚下有跺劲和刨劲,上体和双肩“拧”、“颤”动律明显且,扌扇鼓时上体前俯后仰,表现出“抖肩掂踵不自持”的感觉;而李全友的动作稳健、有力,脚下步伐扎实,扌扇鼓的力量强、速度快,幅度也大。
家家户户村村落落闻鼓起舞
以鼓会友因鼓相恋鼓缘深深
原门头沟区矿务局退休职工刘哨春(男,1938年生,圈门里西店村人)回忆:小时候看到打太平鼓多为村里缠足的妇女,男子也打鼓,经常有一些儿童也跟着玩耍。每年秋收一结束,家家户户就开始拾掇太平鼓,请铁匠打鼓圈,请手艺人蒙鼓皮。每到傍晚,只要有人在村头咚咚地敲起鼓,远近的街坊邻居就会闻声而至,不论年龄大小、辈分高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一起“耍”起鼓来,尽情尽兴,欢快自由。据老人讲,他的祖母(刘杜氏,1898年-1948年)就很会打太平鼓,平时不出门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耍鼓”;家里的鼓平时舍不得用,怕打坏了,所以练习时就用自家的锅盖儿代替鼓,将废弃不用的鸡毛掸子把儿一劈两半制成鼓鞭。打太平鼓一般是进腊月玩一腊月,正月玩一正月,到了二月二就挂起鼓来不玩了,因为二月二以后,即将进入农忙季节,大人们将投入紧张的农活劳动,无暇玩鼓了。
旧时农闲季节,可供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活动少之又少,打太平鼓自然成为百姓们最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门头沟很多的村落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打太平鼓,普及很广。太平鼓让所有的参与者既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是观众,身份可以自由转换,愿看则看,愿舞则舞。观舞者随兴致所至,有时会情不自禁的加入表演者的队伍;而表演者既是鼓手也是舞者,可以通过击打太平鼓来增强动作的表现力、抒发情感,同时做出各种舞姿来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每次打太平鼓都可以说是一次人与人之间、邻里街坊之间、村与村之间互相交往、沟通感情、融洽关系的机会,所有参与者可以通过“玩儿鼓”(耍鼓)愉悦身心、增进了解、相处和谐。尤其在解放前,这种“以鼓会友”的社交活动在百姓中尤为重要。舞会中男追女逐,你赶我乐,一些家庭也是由于男女们舞太平鼓而相识、相恋、相成亲,又把太平鼓传下去。
汇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百人舞阵亮相大型庆典
1949年为庆祝全中国解放,门头沟区太平鼓艺人走上大街,手舞太平鼓参加国庆游行。1953年,西店村老艺人樊宝善举办了两期太平鼓学习班,编排了舞蹈《和平鼓》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了演出,从此太平鼓被搬上了舞台。1983年,太平鼓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中国民间歌曲集·北京卷》中。1984年,门头沟区组织了300余人的太平鼓队伍,参加了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游行表演。1990年太平鼓以800人的阵容,亮相于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引起更大的关注。2006年春节,太平鼓又参加了“北京风情舞动悉尼”表演,“太平”两个中文倾倒了澳大利亚民众。
刘向阳撰文标题为本版编辑所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