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不能简单地以游客数量消费增量为评价指标,而应当引导消费回归多样化
据新华社电 景区里“大人看脑袋、小孩看屁股”,过完长假上班出现“节后综合征”……就消费者而言,以旅游为主要休假方式的“黄金周”运行17次后越来越显出“雷同”和“单一”。 在日益重视“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今天,“黄金周”已经逐渐开始向“休闲周”转型:越来越多的市民在饱尝了出游的拥挤、疲惫之后,开始选择培养生活爱好、享受多种情趣和就地休息调整。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这一变化,我们明显准备不足。
消费者需求已经开始转变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江林用“措手不及”来形容我们对黄金周休闲理念变化的准备不足。他说:“当政府部门还在为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高兴、商家们还在为销售收入增加欣喜的时候,实际上市民的休假方式已经开始了转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市民在经过多个黄金周之后,出游的愿望已经得到了满足,短期内没有出游的期待;而对于购物等除旅游之外对拉动内需起到很大作用的因素,在城市群体中已经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压根就没有想过旅游、购物什么的,到处都是人,是给自己找罪受。”在兰州市公安机关上班的黄贵周说。相比而言,他更愿意选择能够让自己身心放松的娱乐和休闲方式。安江林说:“这就是需要注意的苗头。当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开始转变的时候,无论是从拉动内需还是从给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假期生活来说,政府、商家都应当有所准备。特别是城市管理者应当从这种苗头性的趋向中早做准备,进行引导。”
应引入“幸福指数”等概念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陈柳钦说,从政府的角度而言,黄金周实在是一块割舍不下的“金子”。然而对于消费者、对普通公众而言,黄金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至少当初的“聚集民众休闲时间,为民众外出旅游提供方便”这一作用越来越弱。“评价黄金周制度不能局限于从经济角度,更重要的是要从文化的角度甚至更高的公民权利的角度来思考,通过制度化的强力推动,从观念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合理的休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部分接受采访的专家则认为,现在以旅游和购物等为主要形式的消费方式实际上是不合理的,不是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的正常表现。只有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才是最能提高长假中市民舒适度和满意度的途径。安江林认为,目前从政府到社会对黄金周长假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偏差。黄金周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取消黄金周的“标签化”,不要简单以游客数量、消费增量为评价指标,而应当引入黄金周“幸福指数”“舒适指数”等概念,引导消费回归多样化。(栩/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