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古称妙高峰)传统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和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举办春香和秋香各一次,以春香为最盛。今年春香4月28日已经开始,5月12日结束。
在历史上,妙峰山庙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民间传统吉祥文化活动,香客达数十万,有300余档香会为庙会义务服务和献艺。 香客们祭祀佛、道、儒和民间吉祥神,祈福禳灾、求子嗣、祛病痛、求吉祥平安。各地民间香会云集于此,另有宫廷“内八档”香会参加。文会为庙会和香客提供各种义务服务,武会朝顶献艺,酬神娱人。香会一般以行业或居住地为单位组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规范周全,以“车栊自备,茶水不扰,虔诚上山,戴福还家”为原则,行善助善,是庙会活动的主体。在多年朝顶进香活动中,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打知、祭坛、拜祖师、起驾、参驾、献艺、祭塔、拜碑、回香、谢山。
一
文会:行香坐棚义务服务
妙峰山春季庙会会期是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首先上山做前期准备的是香会中的文会。文会又分行香和坐棚,行香先上山。修道老会二月中旬整修香道,成员多由海淀八旗各营的余丁组成。他们分段包干,清理浮石,填平坑洼,拓宽险道。如“万寿无疆尊王坦平修道老会”。三月十五,下苇甸开山老会砍伐香道上阻碍香客行走的荆棘。三月二十日开始,道桥老会在永定河上搭设木板桥,绳络老会在桥上拴栏杆,路灯老会在香道沿途安设路灯,如三家店道桥老会、龙泉务永佑平安粥茶老会。此时掸尘老会到娘娘庙打扫卫生,如由玉器行业组建的“万善掸尘粥茶老会”。各坐棚善会开始在沿途布置固定茶棚和搭建临时茶棚。行香的善会向茶棚施舍用品,如献盐老会献盐,茶叶圣会献茶叶,拜席老会献芦席,彩棚老会搭席棚,裱糊老会和糊窗老会到庙内和固定茶棚(香道沿途设茶棚的神庙寺观)裱糊窗户顶棚,如西城孟端胡同一心治善献盐老会、崇文门外金鱼池公议长善茶叶圣会、护国寺公议重整拜席老会等,此外还要献供品、献香烛、献鲜花、献蔬菜、献茶具、献围桌,还有为神像献袍的各种香会。庙会所用物品,全部为香会所献。
坐棚香会三月底开始陆续上山,在茶棚设驾供奉娘娘,安排粥茶,开棚之日为四月初一至初五,初十之后上山朝顶,十二之后陆续闭棚。专有香会在娘娘庙守驾,从开庙至关庙,守驾半月。茶棚提供食宿、茶水、药品、缝绽、补衣服等多种义务服务,如桃园缝绽老会,京津公议馒首老会、南道水泉降香老会、樱桃沟公议从整和益面茶老会等,庙会期间有惜字老会捡拾废纸,保持环境卫生。
二
武会:朝顶献艺 酬神娱人
从四月初一起,香会中的武会开始上山,前门外狗尾巴胡同曾设有“会口”,统管城里的各档武会,有“井字里”的正会十三档,称为“幡鼓齐动十三档”,即:开路、五虎棍、中幡、狮子、双石、杠子、石锁、杠箱、花坛、吵子、胯鼓、高跷秧歌、天平(什不闹莲花落),民国初年又增加了踏车、小车和旱船,发展为十六档。另有“井字外”的达数十种之多。从三月中旬开始,各会贴出会启,决定去妙峰山的日期,集合地点,出发时间、仲伙(吃饭)落宿的时间和地点,朝顶进香和回城日期及香会纪律。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在下会处设娘娘驾,请神、焚祀,拜祖师、守夜,第二天一早起驾出发,路上经过茶棚时,武会停止乐器响动,派人手执会帖到茶棚“打知”,由茶棚派人手执拨旗引会进棚。茶棚都设有娘娘神驾,香会至此要参驾献艺。
到达妙峰山后,先到灵官殿焚香、叩拜、号佛,称为报号。然后到金顶娘娘庙,先在庙前祭塔,因白塔代表观世音菩萨,然后会众停在庙院前,由前引手执拨旗,把各会领入庙院,会众在灵感宫娘娘殿前肃立。院内有40余块石碑,均为历史上的老会所立,众人拜碑,以示对前辈敬意。会众站好后,首先向娘娘敬献钱粮(香烛、纸码),然后会首上香,三拜九叩,攒香,焚表,最后是献艺,表演各会的绝技。礼成之后,会众到各神殿或许愿,或还愿,然后集体到回香亭(阁)回香,会首都管回到庙里,向僧人致谢,称为“谢山”。最后每人买一朵红绒花戴在胸前下山,称为“戴福还家”。
城外各村香会自由上山,自订行程,不受会口所管。
三
老会·圣会·皇会
外省香客一般从农历二月便组织香会,涌向北京城。《清实录》有载。
香客有的零散上山、有的互结为伴、有的居家前往。有虔诚香客许愿还愿的,有“借佛游春”游山赏景的,有观看香会表演的。但绝大多数香客是为了求得碧霞元君的护佑,得到心理上的期冀和精神上的寄托及安慰。
香会组织因以去妙峰山朝顶进香为目的,故称“香会”,又因以行善助善为宗旨,又称“善会”。立会时间超过百年的,称为“老会”,不足百年的,称为“圣会”,受过皇封或皇帝、太后“御赏”的,称为“皇会”。
各档香会服饰根据会种和角色不同而定。如武会开路演员的服装多为青(黑)色。青缎靴、青缎靠、彩裤系丝绦及虎皮战裙。皇会打杏黄色的三角旗,身穿黄色号坎、黄色套裤、青布鞋、白布袜。高跷秧歌会等是按照扮演的不同角色穿不同服饰。会的指挥者是陀头,身穿黑衣黑裤;樵夫头戴软斗笠,身穿夸衣,腰束鲧绦大带;卖药先生头戴红缨子官帽,身穿补子服;渔翁头戴软斗笠,身穿金黄色长袍;渔婆身穿彩裙,头戴花斗笠,身披璎珞;公子穿彩色长衫,下穿彩裤,头戴公子帽;老坐子上身穿大襟红袄,下穿彩裤,头戴冠箍儿;小二哥身穿花衣,彩裤;打锣的穿彩衣彩裤,头戴绒球冠;打鼓的黑衣黑裤,头戴遍插绒线球的高桶帽,俗称“马尾透风巾”。
各会相同的道具是拨子旗、门旗、钱粮挑子、栊幌、香袋、会帖儿等。
武会文场乐器主要是锣、鼓、镲、铙、钹。文、武会号佛时的乐器是笙、管、笛、唢呐等。武场有演艺用的各种器具。
手工制品有红色绒花,下带绸布条,写有福字,红色蝙蝠,戴在胸前,为香客必备,称为“戴福还家”;还有桃木拐杖,山桃木制作,供香客登山助用,并可驱邪祛祟。
器具主要是庙和茶棚里的供器:香炉、蜡扦、烛台、签筒、花瓶、铁馨及茶棚里的各种用具。
四
传承谱系
历史上妙峰山香客遍及华北,是华北最重要的庙会之一。香会众多,门派不同,各有会头,为香会的组织和指挥者,也是主要传承者,仅北京市就有200多人。现在世最著名的老会首是年过85岁的隋少甫先生。会首传会腕儿(拨旗)于徒,各种规矩、礼仪、技艺均为师徒相传。师傅送徒弟帽子,意思是顶冠如顶师尊,目的是延续会腕儿;徒弟向师傅赠送一双新鞋,意思是走先人之道,表示香会有了继承人。如:东安门公议助善开路老会成立于1819年,会首姓满,1912年传于沈伊三,1952年传于陈旺,1998年传于康德芳。左安门外孙家场普善同乐五虎少林老会清同治六年成立,1901年朝顶,会首刘德胜,1983年传给儿子刘宝民,2001年刘宝民又传给儿子刘立才、刘立喜。
摄影:刘义全齐鸿浩等
五
庙会文化濒临失传
历史上的香会都是以居住地或行业为单位组建的,例如“卢沟桥南黄村万缘老会”,“宫门口二条胡同万缘常善献花圣会”就是以居住地为单位组建的香会。“万善掸尘粥茶老会”是由玉器行的工人组建,狮子会大多是由棚铺业组建的,缝绽老会则是京城的靴鞋业组建的。随着北京的现代化进程,民间信仰逐渐淡化,行业的变化,居住区的拆迁使一些原有的香会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条件,难以维系。传统的朝顶进香礼仪程序和香会的会规逐渐失传,现在香会数量不足百档,而其中传统的老会约占三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香会改为花会,一些新成立的以强身健体、自娱自乐为宗旨的新会,不断增加到朝顶进香的行列。香会的衰微和内容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之必然。
由于香会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消亡或正在退化,如传统的开路耍叉、狮子会、中幡、高跷秧歌、五虎棍、胯鼓、吵子等所存会档已屈指可数。花坛、石锁、杠箱、天平基本上失传。“杠箱”只有85岁的隋少甫还会,“石锁”在古城村还有传承,门头沟区的龙泉雾村只有少数几个人会练,但已经很难组织会档。老会技艺表演中的一些绝活儿,例如狮子点水、石锁的上脑腱子,也已失传。各种传统的民间文化表演形式大多后继无人。
朝顶进香的第一项程序是灵官殿“报号”,因资金问题,灵官殿一直未能修复,报号的程序和活动也废弃了。
妙峰山“三绝”
妙峰山地处北京西郊,距市中心35公里,属北京市门头沟区管辖。北接昌平区,东邻海淀区,西为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禅房村,主峰海拔1291米,涧沟村坐落山麓之下东南侧。
妙峰山为火成岩构成,抬升后经外力剥蚀成山,故而形成秀美幽深的山峰奇景,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有一片古油松林,一、二级古树共210株。山上野花依季节次第开放,美不胜收,秋季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季雪压青松,气象万千,四季皆有景,景色各不同。松涛、雾凇、山市谓之“三绝”。海拔800米以上的缓坡和沟谷遍植玫瑰花,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史,现已建起万亩玫瑰园。每年小满时节鲜花盛开,姹紫嫣红,香气四溢。因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10摄氏度左右,故而成为京郊避暑胜地。
香道·茶棚·香客
妙峰山传统庙会的活动区域分娘娘庙和香道茶棚两部分。娘娘庙建在山顶,分为灵官殿、惠济祠、回香阁、玉皇顶等院落。庙会的主要活动在这里举行。
北京城里及外地的香会、香客从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西便门、广安门出城前往妙峰山。一出城门即有茶棚,沿南北两路直到妙峰山下,数里一座,连绵不断。共有六条香道上山,香道上沿途三里一座茶棚,直到山顶,山上山下约计百座。茶棚分为松枝茶棚、芦席茶棚、砖瓦茶棚和利用神庙寺观建的茶棚。最高等级的是利用琉璃瓦建造的“万缘同善茶棚”。茶棚被视为娘娘行宫,设有娘娘神驾,香会经过时要打知、焚祀、献艺等一系列活动。香客中去妙峰山有困难者,可在规定的茶棚遥祭,也代表了对娘娘的虔诚之心,称为“顺香”。茶棚一般备有食宿、茶水,为香会、香客免费服务。
香会、香客以京、津、冀地区为主。北京地区有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丰台、朝阳、石景山、通州、昌平、顺义、平谷等区县;天津以香河、蓟县、静海一带为主,河北以保定、石家庄地区为主,远达河南、山东、江浙、湖广、云贵。外省市香客约占60%,留下了“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的俗语。顾颉刚在《妙峰山的香会》中说:“它能够吸收京兆全部及直隶北部,以至侨寓京兆直隶人的香火”。“是中国北方的大神主。”
妙峰山庙会历史渊源
庙会始于明朝中后期,清代香火最盛,香客数十万,香会300余档。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日本侵华期间庙宇被破坏,庙会逐渐衰落,新中国建立初期,庙会活动停止。1985年重修庙宇,1987年对外开放,1990年恢复庙会,现已连续举办16届。每年香客十余万,香会六、七十档。
碧霞元君的身世
北京西北的妙峰山之所以有名,主要是由于它是碧霞元君的驻陛地,而碧霞元君差不多要算是北方民间排位第一的女神,跟南方的妈祖齐名。
关于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的身世,自古至今,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东岳大帝的女儿说。
东岳即泰山,东岳大帝即泰山男性神祇。泰山娘娘为东岳大帝的女儿这种说法在《山东通志玉女祠》有记载。据顾颉刚等调查,京津地区的民间多认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二)民女说。
《玉女卷》载:“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性颖,三岁解人论,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时下妙峰山仍以农历四月十八为娘娘的圣诞日。
(三)黄帝七女之一说。
《玉女考》李谔之《瑶池记》云:“皇帝尝建岱岳观,谴七女,云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盖玉女为七女中之一,其修而得道者。”
以上三种说法见于文献,而民间故事传说甚多,有华山玉女说、太真夫人说、玉皇大帝的女儿说、石敢当的女儿说、黄飞虎的妹妹说等等。据说,妙峰山娘娘是泰山娘娘,灵感宫是泰山娘娘的行宫。
妙峰山庙会路线
路线:位于京西门头沟的妙峰山是华北地区远近闻名的圣山。穿越线路是晚清人们朝拜妙峰山的四条进香古道其中的一条,全程石板路,植被茂密。从海淀北安河村西行,沿一小路到达阳台山公园门口,上行至西山名刹——金仙庵。右行进入古香道登至海拔1100米左右的山脊。全程约需5小时左右。
亮点:古香道平均每8里有一个茶棚或茶棚的遗迹,未经修葺的古道充满青草的气息。
交通:开车可从八达岭高速第九出口往西即可到北安河,或从颐和园坐346路公共汽车,在北安河下车,然后穿村一直往西越过铁路,就踏上了进香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