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秘人何伯与“崇礼楼”
核心提示
开平市碉楼与村落被国务院定为中国2007年唯一代表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将于今年9月接受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的检查验收,明年7月接受投票通过。
开平市有1833座碉楼,分布在各村镇里,而“崇礼楼”建于高岗之上,容易受到破坏。但有一神秘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守护于此。家人都在外面居住,条件较好,多次请他迁出,但他拒绝了,正是由于他的执著,该碉楼保护完好。
正是有了这批碉楼的守护者,开平碉楼才能一直保护完好。昨天,记者专门前往开平水口镇杏美村,探访这名独守“崇礼楼”50多年的神秘老人何帮基。
开平水口镇杏美村有一座名为“坑尾”的山丘,环境优美,山丘上矗立着一座四层高的碉楼———“崇礼楼”,“坑尾”被外人称为“世外桃源”,一名7旬老人守护着这个“世外桃源,至今已经整整50多年了。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坑尾”山丘,守护老人正坐在碉楼前歇息。
不离不弃:
一生守护崇礼楼
这名7旬老人,名叫何帮基,人人都称他“九叔”,何伯个子虽瘦小,但精神矍铄,得知记者来采访崇礼楼,老人家十分热情,谈起这间碉楼的沧桑,谈起碉楼申请世遗,老人滔滔不绝。
几十年前,方圆几公里只有这座气势宏伟的碉楼,周围却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蛇虫出没,50多年来,何伯把这片荒芜之地建成了世外桃源。他与碉楼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要一生守护着这座碉楼!
何伯介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由何朋燕、何森燕出资,建起了这座别具中西建筑风格的崇礼楼。而何伯与崇礼楼却有一段情缘,何伯的祖父是何朋燕、何森燕同村好友,何伯与他们好像一家人一样,他自小就在这座碉楼里长大。
“我从11岁开始就住在这座碉楼里,小时候虽然随母亲到了澳门,但是我离不开这座碉楼,在澳门只住了一年就回来了。结婚了,我暂时搬到杏美村祖屋里,但不久又回到了碉楼,儿子长大自立,在杏美村里建了一栋3层的楼房,还经营起商店来,儿子、儿媳都希望我搬过去,但我却推辞了,还是舍不得这座碉楼。”何伯说。
精心打理:
百年崇礼楼风采依然
眼前楼高四层的崇礼楼,是由麻石、青砖、红毛泥(水泥)建成,记者围绕着崇礼楼转了几圈,竟然未发现有一块青砖损坏、脱落。何伯说,这座碉楼保持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青砖是在当地烧制的,而红毛泥是从英国进口的,19世纪中期,碉楼的始建人出国谋生,其后生活改善后,汇款回乡建房,并带回国外一些先进工艺,碉楼是融合了传统建筑技术建造而成的,既坚固又美观。
崇礼楼从外表看去,每层四边墙体都有几个四方的小窗,还有一些“枪眼”,好像一座碉堡,一般人以为里面十分黑暗,但是走进屋内,才发现光线充足,何伯介绍,其实这种建筑结构十分合理,一方面,建造者合理运用了采光、采风的原理,碉楼内尽量多建一些枪眼,这些枪眼既可以对付外面的土匪,又可以采光、采风,而崇礼楼的楼板是由钢筋混凝土灌注的,但正对楼梯的一角楼板是挖空的,何伯说,当时这样的设计,既可以采光、通风,又可以在这里架设枪支,对付入屋的强盗。
从碉楼的大门口右转,是通向二、三、四楼的楼梯,据何伯介绍,楼梯是由杉木建造的,已有100多年了,但令人惊奇的是,这条楼梯至今还未换过一块木板!二、三楼的屏风还保留着清代花鸟雕刻,没有任何破损,何伯说,经历了百年风雨,崇礼楼及家具保持完好,主要是他几十年来坚守这座碉楼,没有被外界冲击及破坏。
不遗余力:
为申请世遗而奔忙
对于开平市碉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何伯不遗余力。开平市碉楼申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何伯都视他们为亲人,他们每次到崇礼楼,何伯都详细介绍这间碉楼的历史,配合“碉楼办”做好碉楼登记、研究等工作。(图文/记者黄文生通讯员吴就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