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牺牲节假日和个人休息时间为代价,8小时工作制对他们是“水中月”;他们长期忘我工作,三餐不定,脸上总挂着洗不去的疲倦,一些媒体戏称他们“过劳模”。
“过劳模”,离您有多远?
今年33岁的周女士1999年开始开出租车的。 4月26日上午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平时和爱人轮流休息,这样的工作方式,让她们夫妻很少聚在一起的。平时,周女士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一般工作到深夜,节假日时,更是和休息无缘。吃饭一般在路边买快餐,客人来放下快餐直接上路。“车子多啊!要排队,你来得晚就出车慢。”
她和爱人轮流开的出租车,每月上交800多元给公司。还要还房子贷款,供孩子上学,七七八八的费用,让他们的压力很大。因为常常开车到深夜,安全问题也让她很担心。2004年一天晚上,一个男子上车不久,就用刀子顶着她的背要挟她交出钱财。后来她把钱和手机都给那个男子,才破财消灾。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心理压力,让周女士经常感觉疲惫,特别想休息,但想到家中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她只好强撑身体去工作。
“警察的生活就是颠三倒四。”4月26日上午近10点钟,记者在朝阳派出所见到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一个民警时,他刚接待完两个报案的市民,正忙着做记录。一直没来得及吃早餐的他,直到米粉店送来米粉,才停下笔匆忙地吃早餐。他告诉记者,因为行业比较特殊,他们派出所的民警加班加点很正常。由于作息没什么规律,他的身体也不怎么好。“我们这些三十几岁的警察普遍有高血压、高脂肪,没办法!”他感叹地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睡个好觉。
多年潜心研究亚健康的南溪山医院蒋广元医生介绍,调查表明,中国的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发病率为10%~20%。在科技、新闻、公务人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等行业中高达50%。
警惕“过劳模”增多现象
谈到“过劳模”日益增多的现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唐医生介绍,人体的生物钟是由一个人的作息习惯形成的。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下的人容易产生疲劳感,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生物钟紊乱。睡眠不足,易引发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
南溪山医院的蒋广元医生介绍,许多原来老年人患的病近年来逐渐在中青年人身上出现。这些病症的出现,虽然有多方面因素,但与中青年人经常超负荷工作,生活不规律也有关系。市人民医院的陈桂丽医生也向记者介绍,长期常超负荷工作、饮食不规律,导致中青年人心血管、消化道等疾病增多。另外,工作超负荷、生活不规律,导致血脂代谢异常,使一些年轻女性容易患甲亢,更年期女性加重更年期症状。
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秦素琼分析,“过劳模”人群的心理动机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部分。一个需要满足后就会追求下一个需要。目前的“过劳模”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被动“过劳”,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中。另一种主动“过劳”。这部分人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她认为,劳动光荣的理念虽然还是应该提倡,“劳动付出肯定会有回报,但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就得不偿失了。”
同样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的“过劳模”,为何有人整天精神抖擞,有人时而烦躁时而舒畅,有人则完全在苦撑?对此,专家分析,超时工作的表象下,各人在各个阶段会有完全不同的身心反应。首先是“蜜月期”。“蜜月期”的“过劳模”对超时工作充满自我欣赏情绪,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收获,对未来充满美好期望。虽然天天工作很晚,精神却处于亢奋状态。这一阶段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因人而异。第二个是“能量耗尽期”。当“过劳模”发现自己的付出未必得到期待中的回报时,工作乐趣减少,生理上也开始出现失眠等不适症状。这一阶段,他们虽然也工作到很晚,但亢奋感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疲惫。第三是“危机期”。这个时期出现疾病的机率较大,严重时会导致工作间断性停止,情绪和社会关系受损。最后一个是“受创期”。这个阶段,“过劳模”轻则暂时终止工作,重者则无法继续职业生涯,更有甚者会导致“过劳死”。专家强调,在这个连续的心理发展阶段中,每一期的发展都并非不可逆转。个人对自身状态的敏感程度和处理方式,决定是否让上一阶段向下一阶段发展。
但专家同时分析认为,减轻过度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有赖于整个社会保健系统的健全,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严重不平衡的状态下的今天,职业心理保健只能靠个人调节。
“过劳模”,如何自我保护?
“适当休息是必要的,无论从身体还是工作角度出发,都应该注意休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唐医生建议“过劳模”们转变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尽量做到睡眠充足,同时注意饮食调节,经常喝茶,多做户外运动。南溪山医院的蒋广元医生、市人民医院的陈桂丽医生也建议桂林的“过劳模”,多进行户外运动。
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的秦素琼分析,“过劳模”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作本身,二是自身的原因。“期待完美可以理解,但要适当允许一些瑕疵出现。”她建议“过劳模”们调整期望值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适当放松自己的神经。她希望,对因工作需要不得不“过劳”的群体,单位领导应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
中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教授曾向“过劳模”发出忠告: 希望“过老模”工作时要有一个自己健康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