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不少小区通过建立业主QQ群或论坛,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今年“五一”大假,市民马先生没有外出旅游,而是与小区内的邻居玩游戏或是到邻居家去吃“转转饭”,感觉既轻松又惬意。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蓉城不少新建小区内的年轻人通过建立业主QQ群或是论坛,增加邻里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打破了城市钢筋水泥对邻里关系的封锁,成为蓉城社区一道新景象。
搬进新居大家忙吃“转转饭”
马先生所在的楼盘去年刚交房,去年12月他搬进新家时,就和不少邻居吃起了“转转饭”:今天到你们家聚会,明天到他家去朝贺,后天再到我家来吃饭。不管到哪家,大家都会帮忙做饭、洗碗、清扫“战场”,然后一起打牌或是唱歌。
马先生和邻居在购房前并不认识,为什么搬家后这么熟络呢?原来,他们用小区楼盘的名字建起了QQ群,并在网上开辟业主论坛。搬家之前,大家就有关装修、搬家、物管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使得这些“准邻居”增进了解,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最后成为了朋友。
一呼百应群里“串联”搞活动
“我们小区的邻居最开始是吃转转饭,现在最流行杀人游戏。”马先生如是说,“小区内很多都是外地来蓉工作的,在成都的亲戚和朋友都不是很多,这让大家有了更多交往的基础。”他称,参与到群内的邻居年龄大多在22岁到40岁之间,对网络比较了解,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大家交流起来没有代沟。
到龙泉看桃花,自驾车到双流吃枇杷,打羽毛球、篮球等,邻居间的活动项目越来越多。马先生称,小区群的影响越来越大,参与邻居活动的小区业主越来越多,现在已有近200人,连附近小区的年轻人也被吸引过来。娱乐项目也由少数人参与的“斗地主”发展成了可多人参与的“杀人游戏”。“前几年看到有的社区在搞邻居节,我们这儿好像天天都在过节。”
中年一代:找到儿时感觉
今年3月马先生结婚,很多相识的邻居都过来帮忙布置房间、张贴喜字。本来两个人要忙活几天的事,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半天就完成了。小区内谁家小两口吵架了,邻居家也就成了“避难所”,邻居也就成为判官和“和事佬”。余先生的儿子今年4岁,他不久前还担心儿子在外玩耍时不听话,现在邻居们熟识了,儿子只要调皮捣蛋,邻居就会制止,他也就放心让孩子和其他同伴在小区内玩。
40多岁的陶先生称,他以前在一个老式小区内租房住,邻里之间交流非常少,连两对门的邻居都互不打招呼,更别说遇到事情互相帮忙了。他想起儿时在老家的时候,邻居家有红白喜事,就成了周围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同村的人都聚在办事的那一家,帮忙做饭、摆九斗碗、喝酒,通常都要玩上两三天,比过年还要热闹。到了城里,这种感觉慢慢地淡了,他觉得邻里之间的关系很冷漠。去年搬到新居后,看到小区内的年轻人如此热心,他毫不犹豫就加入了群。他说,儿时那种亲切的感觉似乎又回来了。
防止骚扰入群要严格“认证”
昨日,记者找到马先生小区所建的论坛,发现里面真是热闹。一个准备装修的业主买建材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立即得到了邻居的响应。谁家装修遇到难题,就会有热心邻居替你解答。论坛里还有不少业主将新家的照片上传给邻居分享。记者试图加入他们的业主QQ群时,却遭到拒绝,管理员要求报出住小区几栋几单元几号。记者解释是马先生的朋友,这才得以通过验证。管理员告诉记者,严格控制入群人员是为了防止商贩混进群里来打广告发垃圾信息,打扰邻居之间的正常交流。
记者进入群里,果然发现里面十分热闹,不少人正在相约着晚上玩“杀人游戏”。记者在网上调查发现,蓉城不少新建的小区都建起了“网上家园”,业主们或在论坛或是QQ群里对小区的建设、管理提出意见,或是交流在小区内居住的感受,或是诉说自己遇到的烦心事和高兴事。很多人都是通过网上认识后,再建立起融洽的邻里关系的。记者刘诚实习生周峰摄影刘陈平(短信代码:4099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