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理解“数字医疗”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它会对我们将来的生活产生多大影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无法想像社区医生怀揣小小的PDA机、打印机上门为居民诊疗,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五一”前夕,家住天山五村的刘淑媛从她家庭病床医生手中得到一本新打印出的《长宁区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时,这位83岁的老太也好生奇怪——
6年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次为她做的全身体格检查表,近半年来她22次去医院门诊的就诊时间、诊断疾病、药品处方,一年多前因为糖尿病住院5周的出院小结,最近一次在医院所查的全套生化检验报告,以及作为一名“被管理”的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的详细随访记录,等等等等,在这个活页折子上应有尽有呢!
覆盖人口超过80
%其实,这只是录入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山五村全科服务团队”小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一小部分内容。 仙霞社区4个全科团队各有一台仅巴掌大小的小匣子——可以带去病人家中的PDA机。4台PDA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与长宁区HIS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LIS系统(医疗检验化验信息)、RIS系统(医技辅助检查信息)和CHSS系统(社区健康档案)数据互通。目前,这个融合了大批医疗数据的庞大系统管理平台,正通过59台像“天山五村团队”一样的PDA机,开始覆盖超过长宁区80%以上的人口。
以长宁区卫生局局长张平的话来说,这是一次“激活”。唯有如此,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才可以用来惠及群众,下社区的全科医生才能够及时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才有条件得以实现。
呆板数据活起来
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0年作为上海第一家试点单位,率先完成了对社区内15岁以上居民的健康档案建档工作,迄今已有居民健康档案54589份。信息相连、数据互通之后,原本“呆板”的数据“活”了起来。这里的居民无论上医院看病还是请医生到家诊治,有关他(她)的一切既往医疗信息、有关诊治他(她)疾病的一切治疗手段注意事项,都会及时出现在医生手中的PDA机上。
戈海珍医生与她的7人全科团队“辖区”内居民近2万人,1282人有高血压、1020人有心脏病、800人有糖尿病、912人有慢性胃炎……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地址就诊情况等等,全由PDA实时更新。如今医生们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PDA机,查看“我的任务”栏里自动显示的“李××左腿骨折预约检查”、“刘××糖尿病家床诊疗”、“申××新婚走访”、“郝××康复指导”……然后,他们带上轻巧的PDA机和打印机,开始一天的医疗巡访。
将“医疗数据”全面整合,将“数字医疗”带进家庭,长宁区卫生系统走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崭新而扎实的一步。
本报记者 施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