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但学校始终没钱建立自己的智能温室。由于天气寒冷,培育新草种时“一年只能干半年的活儿”,必须连续试验的牧草品种,冬天只能拿到海南继续试验,费钱费力。2003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00万元建立的智能温室投入使用,育种时间缩短了一半,两个牧草新品种已经培育成功。
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同年10月26日,内蒙古农大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开启了两校之间的对口支援之门。4年多来,内蒙古农大在诸多方面获得明显发展和提高。
“是支援,也是反哺。”谈到中国农业大学对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对口援助,内蒙古农大从校领导到教师都感触很深。
为帮助内蒙古农大提高办学质量,中国农大选派了多名优秀教师到内蒙古农大执教。从2001年至今,先后有17名教师参与了内蒙古农大的教学改革活动,有14位教授到内蒙古农大进行了15门课程的教学授课示范。动物遗传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常信教授,农业工程专家、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教授等多名著名教授被内蒙古农大特聘为客座教授。这些专家学者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对内蒙古农大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教学质量的好坏,科研能力的高低,人才起决定作用。针对内蒙古农大优秀人才相对缺乏的困境,中国农大先后接受9名内蒙古农大教师、实验室人员前来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接受8名内蒙古农大教师到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高级访问和研究,接受4名内蒙古农大的教学和图书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此外,还有22名内蒙古农大的优秀大学生获得了到中国农大免试读研的机会。
内蒙古农大的图书馆,外形像一本打开的书,投资3600万元建成,现代化程度非常高。据馆长乌恩介绍,在建馆过程中,中国农大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无偿捐赠了价值40余万元的各类图书近万册,为图书馆免费提供了办公自动化软件,中国农大还帮助图书馆培训了6名科长,提升了办馆理念,协助内蒙古农大图书馆成立了学科服务部,使该馆成为国内首家服务研究型的图书馆。
对口支援,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合作。内蒙古拥有辽阔的牧场,在乳制品、草业等领域,内蒙古农大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办学水平领先,中国农大通过与内蒙古农大的交流合作,在这些领域的学术科研水平也获得了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