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上7点,铜仁地区文工团剧场400多个座位被铜仁师范学院的师生挤得满满当当。由我省著名编剧林亚军创作的大型诙谐幽默方言话剧《乌江汉土家妹》正在上演。舞台上,多嘴的吴喜妈、爱面子的张老汉、带领乡亲致富的郭大山的精彩对白和表演引来台下阵阵掌声。 坐在第三排的铜仁师院外语系学生小张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看话剧,很有意思。
铜仁地区文工团团长陆志珍很兴奋,她一边在后台压场,一边抽空跑到走廊边看观众的反应。她告诉记者,这样的兴奋已经持续了1个月。
2005年,反映黔东山区乌江河畔土家山寨在改革中解决温饱后再谋发展的《乌江汉土家妹》经过近5个月的排练,一举拿下中国第四届戏剧文学奖铜奖(剧本)和贵州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演出金奖。陆志珍告诉记者,领奖回来后,他们在今年元旦节作了几场汇报演出,观众反响很强烈,铜仁地委、行署的一些领导鼓励他们,可以向市民卖票,试一试商业演出。一位剧组成员告诉记者,能不能把观众吸引到剧场,当时把握并不大,但他们做了很多准备,在最繁华的街道设置了两幅巨型广告牌,在《铜仁日报》和铜仁电视台打广告,还精心设计制作了精美的门票。每个文工团成员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到各单位、学校联系卖票,从最初的10张、20张,到现在各单位、院校的整体包场,从3月22日开始,他们已经演出了20多场。
《乌江汉土家妹》的副导演罗茂刚告诉记者,铜仁地区文工团有一支很棒的表演队伍。1986年,他们编排的话剧《小桥流水》曾经到北京的首都剧场进行演出,《闹春》、《田沛发》等剧目也取得轰动效应。但最近几年,文工团为了生存,侧重于歌舞表演,很长时间没有演出话剧的机会。《乌江汉土家妹》给文工团的演员解了一次渴,为了演好剧本,大家不断打磨,不断调整,排练之初,他们就把这部戏定位在普通群众中,而不局限于拿去调研、评奖。虽然一场戏的收入只有几千元,但罗茂刚认为,这次商演是一个好的开始,它把大批机关、企业的职工和各大中专学生带回剧场。如今,文工团又开始新一轮演出运作,他们准备把舞台扩展到铜仁地区的10个县(市、特区),吸引更多的观众。
省戏剧创作中心副主任马军一直看好《乌江汉土家妹》这部戏。这部带有轻喜剧风格的方言话剧一改过去沉重的说教味,用诙谐幽默的方言表现乌江岸边,土家青年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如一阵徐徐吹来的山风。
马军告诉记者,一个好的剧本投入20到30万元,才能编排成一部完整的戏,但一部戏往往获得一个奖项,演出两三场后就库存了。这是我省乃至全国的普遍状况。《乌江汉土家妹》为这一尴尬的局面注入了新的发展思维模式。马军认为,戏剧要发展,政府的推动必不可少,《乌江汉土家妹》从剧本的创作修改到编排、商演,一直得到省文化厅和铜仁地委、行署的关注和支持。《乌江汉土家妹》商演引起各方的关注,焦点不在于门票收入,而是让观众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高尚的艺术享受,让观众重新回到剧院。事实证明,戏剧并不是没有观众,《乌江汉土家妹》进行商演,这在我省近年来还是头一次,这无疑是个有益的尝试。
作者:黄烨 樊园芳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