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建议不妨换个方式放松心情度长假
“长假比平时上班还要累,旅游变成了‘累游’,今天来上班都觉得无精打采的。可一年中难得有这么长的假期,不出去玩玩又觉得好像挺对不起自己的。”昨天是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位朋友给记者发来了这样一条信息。
从1999年“十一”第一个长假至今,黄金周已步入了第8个年头。7天的时间该如何度过?在国人的心目中,旅游已在有意无意间成为了第一选择。从国内游到出境游,去的地方是越来越多,可旅游景点的风景却被人头攒动的景象抢了风头。
黄金周“旅游井喷”将长期持续
原本是想趁着假期出去旅游,好好休闲一把的人们,不想却被旅游所累。仅从今年的数据来看,从5月1日到7日,全国各地共接待游客1.46亿人次,约有十分之一的国人加入了黄金周旅游大军的行列,预计旅游收入达5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
全国假日办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今年黄金周出现“旅游井喷”的现象,表明新一轮大众旅游消费开始启动。据他们调查,约有70%的游客是第一次到故宫、五台山等知名景点旅游,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这一局面将至少持续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旅游井喷”让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假日经济”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在国人巨大的休闲需求驱动下,黄金周成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在假日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国人的休闲需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
“扎堆”旅游难成休闲
“旅游、度假只是休闲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全部。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于休闲的定义,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如此解释。“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休闲的意义,只是简单的将旅游、度假当成了休闲。”
今年“五一”期间,借助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办,“休闲天堂”杭州游人急剧增多,西子湖畔人们摩肩接踵,本是一幅恬静和谐的美丽景色,却因为人多变了味。与知名景点闹哄哄的景象相比,一些自然类、科技类的博物馆可以称得上是“门可罗雀”了,北京规划展览馆“五一”期间平均每天游客只有200人左右。
“扎堆”似的旅游方式非但没有提高休闲质量,反倒让旅游成为了简单的“到此一游”。前天记者在浙江建德采访,在新安江边遇到了前来旅游的一家三口,丈夫请记者为其一家拍张合影。在拍照的间歇,记者便推荐他们去到新安江上坐一次漂流,感受一下江水的清澈与冰凉。可没想到丈夫回答,“江边拍张照就行了,好歹也算来过了,我们还要赶着去下一个景点呢。”说罢便急匆匆的上了车。
如此紧张忙碌的休闲,不知道经历了一个黄金周的他们,反观这7天行程除了照片外还能否找到其他收获。对于国人来说,7天的长假未必非要将旅游作为休闲方式,据专家介绍,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到外面看电影、吃顿饭,甚至包括逛街都是休闲方式。休闲的目的就是放松心情、提高生活质量,在遇到黄金周的时候,何不换个方式来度过呢?
休闲产业仍需加强引导
统计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中国从2003年便步入了这一阶段。在跨入休闲社会的门槛之时,根据日前发布的“休闲小康指数”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目前休闲总体上还处于成长期,在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上还需要继续培育。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密切关系。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刘栋
休闲是一种心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人的生活和休闲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美国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马克·阿吉亚尔等人的调查发现,尽管工作和生活压力加大,美国人的闲暇时间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据统计,在过去40年中,处于工作年龄的美国人每周用于休闲的时间平均比过去增加了4至8小时。
有趣的是,虽然美国人更“有闲”了,很多人却感到比以前更忙了。学者们分析说,美国人的闲暇时间增多,是因为在工作时间没有变化的前提下,科技进步使得家务劳动大为简化,比如家用电器、送货上门服务、网上购物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人休闲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与此同时,实际收入的增长使得美国人的时间比过去更值钱,科技进步使得人们可以挤出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手机和电子邮件的普及也使得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加剧,这些都增添了美国人的忙碌感。
在高技术时代,休闲需要“从心开始”。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认为,休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有益于个人健康发展的内心体验,不需用什么外在的标准界定。还有学者认为,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
还是一位美国专家说得好:说到底,休闲其实是一种心态。如果你对工作放不下心,即使是在度假或打高尔夫时也不会感到真正轻松。如果你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开心的音乐,活再多也不会觉得枯燥。(据新华社)
休闲游应让旅游业者认真反思
人们一直习惯于这样去旅游:导游高举三角旗,大群人紧随其后,辗转于一个又一个景点,回到家中才发现,除了疲惫的身体,却没有多少收获……“牧羊式”的观光游成了中国人旅游的主要方式,“我不在景区,就在去景区的路上”也成了黄金周期间一句经典话语。
旅游不应是为了吃苦受累,休闲才应是最终的目的。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来几十年里,传统观光游将向休闲游转型,而目前世界旅游市场中休闲旅游已占62%,虽然中国正处于休闲度假游的起步阶段,但很快就将进入“黄金时代”。
要让观光游转变为休闲游,首先必须改变国人固有的旅游观念。有人曾说过,中国人在旅游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征服欲”,到了一个景点首先是拍照,如果可能的话还要把“XXX到此一游”刻在某处。正是在这种心态的促使下,多数人出游便首选观光游,给游客随之而带来的便是旅游结束后的疲惫与一无所获。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对旅游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如何把握住游客的旅游心理,这就需要旅游业者们认真反思。在国内的旅行社、景点及地方旅游管理部门中,一直存在着旅游开发就是景点开发的思想,导致各地不遗余力地开发各种人造景点,这也是导致观光游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然而从休闲旅游的角度上看,应该是让游客们放慢脚步,延长逗留时间,要求有更长久的体验,城市与景区要成为一本想要细细品味的书,深入感受各个方面应是旅游主要内容。让游客放松身心、感到舒适有趣的休闲游,看似简单,却很难满足。
这些对于旅游业者来说,都是值得重新思考并去改变的问题。从旅行社的角度来看,如何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安排旅游行程,让休闲成为旅游的重点;对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来说,开发城市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引导从业者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这是能否占领休闲游先机的重要因素。
旅游就是生活,生态游、乡村游,说到底真正让人感到休闲的是当地那让人心旷神怡的和谐自然环境和当地人那种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旅游业者应该按照休闲的理念和方法构建产品和市场,并针对这样的目标市场进行引导性的营销。
本报记者 刘栋
老城厢重现老上海风情
2006年豫园春季民俗庙会目前正在举行,连日来豫园广场上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今年庙会上,风情万种的老上海场景“回放”向游客展示了一幕商旅文紧密结合的“民俗大戏”。据悉,本次豫园庙会将在5月10日结束。
上图:外国游客对中国绣花鞋爱不释手。
下图:老城厢重现老上海景象。
本报记者傅国林 陈惟 摄影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