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确实是一处塌陷的溶洞,这种塌陷的溶洞比较罕见,尤其在北方更为罕见,有可能成为山东乃至北方很有名气的地质公园,同时,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
5月8日,一份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的鉴定报告称,本报多次报道的淄川聚峰村岩溶景观属于北方地区典型的岩溶现象,地表保存的溶洞多为古岩溶遗存。 此处是一个塌陷的溶洞。再探聚峰村
从4月25日开始,本报刊登了《溶洞遗址山中藏?》等,称淄川区淄河镇聚峰村有一座山,山上有很多钟乳石,村民说这是一个塌陷的溶洞遗址。一些探险爱好者前往聚峰村探秘,想揭开溶洞的神秘面纱。
5月1日,记者与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滕伟福教授再次前往聚峰村,探究溶洞塌陷之谜。
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拾阶而上,在石孩崖处,滕教授经过仔细查看,说此处的岩石属于寒武系岩石。寒武系(距今7亿—8亿年)、奥陶系岩石(距今5亿年)都是形成溶洞的基本岩石,也是发育岩溶的基本条件。在火炬石处,滕教授摸了摸石壁说,这里的石块很破碎,肯定是塌陷形成的,但是塌陷之后,裸露出这么陡峭的岩石,他还从没有见过。“尤其是还有这么多造型独特,有的像人、有的像猴、有的像手的石头,更是难以想象,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肯定地说,这里的观赏价值很高,这个地方如果能够宣传出去,有可能成为山东乃至北方很有名的地质公园。”滕教授说。
沿着曲折的小路继续向上,到达千层岩处,滕教授说,从这里向上的岩石比下面的岩石要“年轻”,应该是属于奥陶系岩石,这里是风化形成的,也是溶洞的一部分。在对比了两面的岩石后,滕教授说,两面的岩石是对应出现的,而且两面的岩石都是在同一水平,这说明两边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只不过后来突然陷落了。如果不是连在一起的,就会出现两面的岩石错落的现象;而且两面的岩石是背斜构造,岩石弯曲,不是水平构造,这些就具备了形成溶洞的条件。
在滴水泉处,当看到一块钟乳石时,滕教授显得异常兴奋,他告诉记者,这叫做泉华,属于钟乳石的一种,也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地质现象。它的成因是,上面的岩石透水性好,而下面的岩石含泥量高,是相对隔水层,当水滴到此处时就走不动了,就溢出成泉,并形成了泉华,由此可以证明,塌陷之前这里肯定有一个洞,而且肯定是一处溶洞。
滕教授推断,溶洞不是一下子塌陷的,而是一个逐渐形成钟乳石,逐渐塌陷的过程,主要起因是几亿年前的一次地壳运动。溶洞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经过初步考察,5月8日,滕教授作出初步鉴定。他在报告中称,聚峰村地形地貌为鲁中低山丘陵,海拔最高约600余米,相对高差近400米。聚峰村岩溶景观属于北方地区典型的岩溶现象,地表岩层陡峭,岩石裸露,地表保存的溶洞多为古岩溶遗存。由于岩溶塌陷、崩塌、岩石风化等地质作用,形成现在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是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宝贵自然资源。同时,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的规律与典型的北方岩溶特征,典型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与现象,都是难得的自然教科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a4)(记者 张欣)编辑: 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