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青年报》发表社评《“饥饿行动”应该超越“体验”走向现实》,对南京某大学开展的一次别开生面的“饥饿行动”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提出了大学生“更应该走出校园,走出‘体验’,投身消除贫困的社会实践”的建议。
对于社评的观点和建议,如果单从教育、引导、启发的角度上看,无疑是很好的,笔者是给予赞同和支持的,但是如果从现实的角度上看,基于目前大学生所形成的处世观念及对未来的畅想,让大学生“走出‘体验’,投身消除贫困的社会实践”,很可能只是一个理想的口号,根本就不具备标本价值。
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从个体上看,如今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较为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早已缺乏生活的磨炼和品质的培育,依赖思想根深蒂固,并非一次两次的所谓“饥饿行动”体验就能使他们瞬间感悟人生、体味幸福。对他们来说,“饥饿体验”只能达到尝试的目的,而改变不了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式。
其二,当代大学生的观念更加务实。如今,上大学的目的已经远非当年大学生抱着改变旧面貌的理想,将来到艰苦环境下去奋斗、创业的崇高境界,也没有主动申请扎根偏远山区的激情和动力,更多的是为今后更好地谋生、实现个人的理想而积累资本,即便是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也是借助上大学实现人生的转折,摆脱贫困。
其三,没有优惠的政策作支撑,单靠大学生的境界和个人的意志品质,难以吸引大学生投身消除贫困的社会实践。
所以,笔者以为,媒体的观点仅仅能够起到引导、号召的作用,而要动员广大的大学生积极投身消除贫困的社会实践,没有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作后盾,没有足够吸引大学生的优惠条件作支撑,没有社会的大氛围、大环境作呼应,显然难以让大学生在消除贫困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