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七个黄金周刚刚画上句号,全国假日办就发布旅游信息通报称,根据纳入全国监测的39个城市和116个直报景区(点)的运行情况分析,本次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又将出现一次较高增长。预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将有15%和20%左右的增长。
全国假日办有关负责人用了“井喷”这个词来形容今年的“五一”黄金周:今年“五一”黄金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本已趋缓的国内旅游“井喷”又出现了,相当多的景点出现超过最佳接待量100%甚至300%的局面。诚然,在“井喷”的背后,可以总结出“国民收入增长”、“国民消费信心达观”之类的可喜背景,但笔者从中总结出一条“黄金周定律”:黄金周收入增长与旅游幸福感成反比。意即,黄金周收入增长越多,旅游者的幸福感越少;黄金周收入增长越少乃至负增长,旅游者的幸福感肯定越多。
我们实行的黄金周集中放假制度,把全国人民的休假权利集中到黄金周使用,过期作废不再追补,“集中消费、全民旅游、商家主导、黄金周里好淘金”就必然成为黄金周特色;至于超负荷运转的人类古建筑瑰宝、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景名胜,能否扛得起这么重的脚步,在一些人那里似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所谓的休闲时代,在刺激内需、带动消费的共同利益下,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双重推动下,产生了旅游的“井喷效应”和消费的“排浪效应”。
因此,致使黄金周收入大幅度增长,无非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旅游者妥协于黄金周制度,出行人数激增;要么是景点门票和系列服务涨价,看一样的景却比往年及平时要多花更多的钱。前者是一种“人挤人的旅游”,后者是一种“钱堆钱的旅游”,无论哪一种,都足以消解掉旅行者的旅游幸福感,更何况,这两种情况在不少景区兼而有之。于是,旅游井喷和消费排浪,让黄金周成为一场诸神合欢的“淘金游戏”,而旅游本身倒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和别人的赚钱工具。祖国的大好风光,越来越成为价格昂贵的消费品,也越来越成为“钓钱”的道具。
一言以蔽之,黄金周制度下,旅游收入的增长,只能意味着景点更拥挤、价格更高昂,国民休假福利质量更低。因此,从完善国民休假福利的角度看,黄金周收入大幅度增长未必是一个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