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筠连县49岁的舞狮艺人李成全带着徒弟周忠国等人,在塘坝乡新农村5社一户农家院坝里操练“杆杆狮子”的杆上钻圈动作:站在杆顶扮演“孙猴子”的李成全把5个彩圈同时握在了腰间,突然间他两脚一松,从杆顶一纵而下,眼看就要倒栽落地的一瞬间,最后一个圈惊险地把他横挂在了半空中,围观的数百名群众不由得齐声喝彩!已沉寂了整整20年的筠连民间艺术———高台“杆杆狮子”表演再次复出江湖。
特色:“孙猴子”高台翻筋斗
筠连县塘坝乡是川滇交界的一个山区小镇,曾是昔日南丝绸之路上入川的第一站:往北,是筠连县城;往南,是云南省盐津县城。当地民俗文化相当丰富,“杆杆狮子”把舞狮和西游记联系起来,由沙和尚与狮子对舞为辅、孙猴子表演为主,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舞狮民俗文化,极具特色。
高台“杆杆狮子”有特有的表演器具:一张大方桌(最高的垫台可达到9张高桌叠放),一张高脚板凳,一根一丈六尺八寸长的光滑楠竹(整个表演高台,最高可超过10米),一张特制的板凳及横木、连环彩圈。演出时,除狮子、孙猴子、沙和尚等在地面舞耍外,最吸引观众的是高台(桌上)及杆上的表演,尤其是无任何防护措施的孙猴子在数丈高的楠竹上翻筋斗、钻圈等高难动作更是惊险、刺激。据了解,孙猴子的表演技巧一直带有祖传色彩,李成全已是第五代传人。
往事:辉煌时一天要演三场
“那个时候,我们一天曾演出了3场。”李成全对上世纪80年代“李家班”最辉煌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整个李家班有14名成员,舞狮班足迹遍及附近区县及云南彝良、昭通等地。每逢春节正月初一、初八、十五,他们的演出也最受欢迎,一场演出的观众往往达数千人。老李回忆,筠连县的“杆杆狮子”在1980年前后最红火,当时全县的“杆杆狮子”演出班子共有3个,“李家班”一年的演出可达100余场次。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丰富和打工、经商潮的影响,筠连县“杆杆狮子”表演逐渐滑入了低谷。1986年,“杆杆狮子”表演在筠连消失。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李成全以及舞狮班的成员们都纷纷外出务工。李成全在辗转福建、北京、浙江等地打工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祖传的舞狮技艺。“沿海等地的舞狮十分流行,得到消息我总要去看,就想着有一天能重新扛起狮头。”
现状:重拾行头再组舞狮班
2005年冬月,李成全回到家乡,在塘坝乡政府及乡老体协的帮助下,召集以前的班子成员,重新收拾表演行头,恢复了舞狮训练。2006年1月23日,“杆杆狮子”受邀演出时,竟一下吸引了数千名群众前往观看。
“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具有本土特色的‘杆杆狮子’文化发扬光大并升华,为其添加新时代的新内涵,舞出农民对生活的赞美之情。”舞狮班成立时,李成全对老班子新队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乡老体协及县文体工作者的帮助下,他去除了一些涉及封建迷信的表演内容,更注重整个队伍的配合及高杆上的技巧表演。
现在,“李家班”打破了祖传技艺不传外姓的传统,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收演出人才。李成全表示,在对一些高难动作进行训练之后,他们将走出筠连县境,到宜宾等地演出。“以后走向全川,或者走向全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李成全对自己的“杆杆狮子”表演信心十足。文/图张择君秦奋罗强记者陈章采(短信代码:4100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