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读指引
对大学扩招最猛烈的抨击直指大学生的就业难,据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2004年来中心登记未就业的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是4408人,2005年是7430人,今年估计要达到8500———9000人左右。就业难是因为扩招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还是另有原因?通过几个大学生曲折的就业故事,以及对人才市场及企业的调查,记者为你全面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反思扩招及高等教育体制与就业难的内在联系。
新快报记者 叶伟民 封歆茹
企业:怎么当年我们课堂上讲的东西现在还在讲?
当记者来到陈建辉的办公室时,他正和同事在整理当天收到的求职简历。“这么多份简历,就没有一个合适的?”,“千里马难求,伯乐也难当啊!”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先生指着那些简历自嘲道。
陈建辉是广州一家工艺灯饰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今年3月份以来,陈建辉已经在广州多家人才市场摆出了摊位,还在一些招聘网站上发布了职位信息。陈建辉这次想重点招聘一批工艺设计人员来壮大公司研发队伍。但一个月下来,简历收到了700多份,面试也进行了不下6场,但真正打动陈建辉的应聘者却少之又少。
陈建辉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现在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个体竞争力不足等缺陷。即使一些在校成绩好的求职者,好像仅仅只会熟读教材,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都与我们的要求差很远。”
从材料工程类专业毕业近10年的陈建辉与同专业的求职者面试时,对目前高校的专业知识更新感到很吃惊,“怎么当年我们在课堂上讲的东西现在还在讲?企业是很拒绝‘半成品’人才的。如果没有合适人才,我们宁可把职位空着。”
《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企业认为2005年毕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超过6成的企业的人事经理对2006年能否招募到适合的应届毕业生“不敢乐观”,有35%的企业则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
人才市场:知识单一操作技能差
“大学生就业难,人才总量过多,供大于求是主要原因,但大学生的现状与企业要求间的不匹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一个直观表现就是毕业生找不到可以工作的企业,同时企业又找不到它需要的人才。”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艳玲对记者说,
一边是大学生求职四处碰壁,一边是企业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死守空职位。———在中国高等教育7年扩招后引发总量型失业的同时,由教育质量下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滞后等原因引发的就业难困扰着大学生。
此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之间差距,也逐渐显现。
以通讯电信、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等行业为例,中国通讯电信行业传统的固网运营人才比重已经偏高,新兴的3G、NGN、IPTV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稀缺,由于该行业正在实施战略转型,此间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市场、销售、后期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经理级人才。企业招聘毕业生主要为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所用,由于知识和技术的升级更新,行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专业度要求很高。
但高校毕业生目前在学校学习的都是基础知识,特别是电子、通讯专业的学生接触的大都只是零部件,这些知识单一又缺少实用操作技能的本科生未来的求职之路并不乐观。
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郑惠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劳动力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和老师不清楚市场到底需要什么。结果毕业生们拿着一些旧的知识工具进入职场,才发现他们的所学和外界所需已经脱节。
质量谁之过:扩招与传统教育模式
一位教育界人士向记者分析说:“扩招速度过快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花在学生身上的教育师资和教育成本的下降。”
大学生的质量与市场要求间的差距,一方面有扩招后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下降的因素。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滞后因素,也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开始走向积重难返的境地。图:应聘大学生通常要回答一些专业问题。陈海平/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