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要连成一体
湖南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会长沙的城市规模和总体实力,即使在中部六省也没有明显优势。但是,如果把毗邻的株洲、湘潭两市组合起来,块头就大了不少。长沙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汪娟告诉记者:2005年,长株潭三市GDP总额达2412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约36%;三市城市化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
“长株潭是湖南最发达、最具活力的核心地区,联手打造一个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对湖南的崛起至关重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首倡者、湖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萍,早在1982年就曾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但囿于当时人们认识和观念的局限,这个大胆且超前的构想,几乎被担心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等诸多质疑所淹没。
之后,长株潭基础设施一体化先声夺人,但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及其多种城市要素的整合与聚集仍步履艰难。他们解释道:所谓“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不够”上。一是整体实力提升不够,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群,长株潭优势产业链尚未形成,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二是体制机制突破不够,行政壁垒、无序竞争阻碍了三地城市要素的合理配置;三是城镇功能拓展不够,城市公共服务滞后制约城镇扩容提质;四是结构调整突破不够,缺乏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地新城趋融合
起个大早,赶了晚集。与沿海先进地区不断拉大的发展差距,让湖南人坐不住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寄望长株潭城市群,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经济“龙头”。
“十五”期间,按照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五同”要求,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据湖南省发改委介绍,目前,长株潭之间、长株潭与周边相邻城市全部实现了高速公路连接;长株潭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一体化金融电子网络基本形成,居民储蓄存款三市通存通兑,电子联行异地转账实现当日通;以光缆为主覆盖长株潭城乡的传输网络已建成,金税、金盾、劳动和社会保障、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工程均由长株潭起步向全省推广。
“环境同治”也悄然跟进。近年来,随着三市一批环保项目相继建成,为环境同治打下了基础。政府要求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协同治污,并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末期,长株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要达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
为促使长株潭三市城区逐渐靠拢,湖南省政府于2004年从长沙市中心南迁。以此为契机,长沙南拓芙蓉路,加快天心生态新城路网建设,加速与湘潭、株洲对接;株洲建设株洲大道,与湘潭对接;湘潭改造昭山大道、板塘大道,与长沙对接;目前,三市房地产“融城”概念风生水起。长株潭三地新城正逐步走向融合。
领跑引擎正发力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毕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三市优势产业随着跨市并购重组与联合,以长沙为重点的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子信息,以株洲为重点的轨道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及陶瓷,以湘潭为重点的机电、钢铁等产业集群明显壮大。
“十五”期间,长株潭装备工业增加值占全省65%、电子信息占90%、钢铁有色占40%、生物医药占55%,一批专业化园区得到扶持,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产业形象初步形成。
而在“十一五”期间,长株潭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将开发建设长株潭城市轻轨、三市环城高速、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及株洲航电枢纽、湘江生态风光带、长株潭生活垃圾焚烧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借此进一步提升其区域经济“引擎”功能。
湖南省政府还要以长株潭为“点”,以沿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及已开工建设的武广高速客运所途经的岳阳、衡阳、郴州等地为“线”,构筑湖南“一点一线”快速发展地带,使之成为中部崛起的“领跑者”。
眼下,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逐步整合,周边区域亦从中受益。岳阳市湘阴县委书记毛七星说:“湘阴县城距长沙市只有40多公里,近年来,湘阴转移到长株潭的劳动力达6万余人,占全县外输劳动力的一半;长沙来湘阴投资办厂及建设休闲度假基地者亦显著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