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这是本报刊载的一条很有价值又很让人深思的新闻:“五一”后,正是枇杷大批上市的季节,可位于广阳镇枇杷基地的2000亩枇杷却遭遇连年减产,今年预计总产量仅数万斤,比丰产时(2002年)的40万斤减产一大半,数百果农陷入无果可收的危机(昨日11版)。
为何如此尴尬?答案是:缺乏农技专家的指导。据悉,6年前果农们刚开始栽枇杷树时,当地镇政府为他们请来果树栽培专家,指导栽培及护理技术。此举带来硕果累累,从2002年到2004年,产量连续三年攀高,枇杷价格也连年攀升。此时果农们觉得栽培和护理技术已经掌握,于是不再请果树专家指点。结果,枇杷园从此就开始走下坡路。
请专家要花多少钱?算下来,平均每户只需几十元。其结果竟是一个简单的不等式:不花这几十元,每户果农少收入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而按广阳镇的规划,这个基地最终的建成面积将达到6000亩,先期基础投入已达400万元。
400万元的投入,难道就为了收几万斤枇杷?
这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建设新农村,仅有认识和信心是不够的。
如果说当初农村搞联产承包是为解决饥饿的改革之举,那么这次新农村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背景下进行的。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建设,不仅可以增强农村兴利除弊、自我发展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以广阳镇枇杷基地来看,投产才6年,正是丰产高产期,怎么可能无果可收?怎么可能才吃了两年枇杷饭,饭碗就漏了?
这只能说明,我们对农业科技缺乏足够重视。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如何让农民改变搞现代农业仍凭经验办事的观念,如何加强农村科技建设的组织化程度,是值得各级亟待解决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