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曼丽退休后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给老年人传授护理知识上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的陈曼丽
故事导读
早年,她是上海一名大家小姐,18岁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从此走上护理岗位,现在,她是我市护龄最长的护士。
55年的护龄,这在全国护理人员中也不多见。她就是曾数任全国护理学会理事、重庆市护理学会理事长的陈曼丽。
半个多世纪的护龄,陈曼丽对这个行业有着浓厚的感情。第93个国际护士节前夕,记者对这位73岁的老人进行了独家专访,和读者一起倾听她讲述半个世纪的护士情。
“同学,过来!”重医附一院门诊大楼前,头发花白的陈曼丽叫住一位正疾走的年轻护士:“把你的头发扎好,披散着都出护士帽了,下次这样让护士长罚你!”陈曼丽说,多年来,自己已养成习惯,不管在哪里,看到年轻护士不对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就喜欢立即指出,家人都笑话自己有了职业病。
上海大家小姐当护士
伤口的蛆通过担架爬到了她手上,一连两天,她没吃进东西。
“当上护士,最初完全是生活所迫。”陈曼丽回忆,10岁那年父亲去世,她被送给家在上海静安区的姑妈。姑父当时在银行工作,经济条件优裕,住在一个有保安的大院,每天衣食有专人伺候,陈曼丽过起了上海大家小姐的生活。
15岁那年,姑父因病去世,家里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听说护士学校不收学费,而且还免费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出于基本的温饱考虑,陈曼丽到上海红十字会护士学校报名读书。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次年1月,全国在上海组织首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准备奔赴前线。18岁的陈曼丽报名参加,但有关部门规定独生子女不能去,说她不合规定。陈曼丽急了,回家缠着没有儿女的姑妈到学校大会上表态,“我支持曼丽参加医疗队上前线,有任何伤亡与组织无关!”就这样,还未正式毕业的陈曼丽兴高采烈地加入了医疗队,开始了护士生涯。
医疗队的生活比陈曼丽想象的艰苦了很多。首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并未上前线,经沈阳中转后到了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医院伙食非常差,护士们打趣说菜品只有“抗美援朝一号”和“抗美援朝二号”,所谓“一号”就是豆腐、白菜、木耳等素菜煮成的大锅菜,“二号”则是在“一号”基础上加了肉片,但每周只有一次。
每次接到前方电话,陈曼丽便得备好担架,随时准备到火车站接伤员。因为车辆少,伤员来多了一次接不走,陈曼丽就和医疗队的护士们抬着伤员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回医院,女护士一般四人抬一位伤员。前线医疗条件有限,不少伤员伤口未经处理,经过长时间的路途辗转,已经腐烂。一次,陈曼丽抬一位下肢中弹的伤员,走到半路,发现伤员伤口的蛆通过担架爬到了自己手上。她吓得一声尖叫,但想起老师曾叮嘱:要对伤员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她闭着眼睛甩掉手上的蛆后继续赶路,回到医院为伤员处理完伤口,才跑到厕所洗手。这之后一连两天,陈曼丽都没吃进东西。
见证护理工作的巨变
“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和现在真的不一样。”陈曼丽说。
虽然最初走上护理路是生活所迫,但看着病人经自己之手好转,陈曼丽渐渐爱上了护理这个职业。从豆蔻年华到耄耋之年,数十年的临床生涯,陈曼丽见证了护理业的种种变迁。
1951年9月,首批抗美援朝医疗队返回上海,陈曼丽被安排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那时,医院不允许病人家属进入病房陪护,家属每天集中一个小时探视病人,铃声一响,都得立即出病房。因此,打水、送饭、剪指甲、洗头发以及为重病人翻身、喂饭、端屎端尿甚至擦屁股等都由护士料理,再苦再累也没人抱怨。“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和现在真的不一样。”陈曼丽说,我们把南丁格尔和白求恩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认真为病人做好每一件事。
随着科学发展,如今护理借助了很多仪器,比如吸痰器、胃管等。那时,很多事情得靠手工操作。陈曼丽回忆,吸痰用空针吸,为避免空针进错位置,吸痰时护士必须和病人凑得很近。很多重病人是脓痰,发出浓烈的臭味,护士都忍着。
除了吸痰,陈曼丽印象最深刻的是洗胃。服毒或误食有害食品的人大多需要洗胃,现在一般插入胃管直接将水送进胃里,再用皮囊吸出,但当年没有胃管。每次洗胃,都由护士强行给病人灌清水,然后用手伸进嘴里刺激咽部让其呕吐。一次,陈曼丽为一位服毒自杀的病人洗胃,病人拒绝,当她伸手刺激咽部时,被意识清醒的病人一口咬伤手部,但她换了手套继续给病人灌水,一心寻死的病人将带着农药味的水吐了陈一脸。
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看着越来越多的先进护理器械,陈曼丽感叹:这些东西,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以前,我们护理业讲究以疾病为中心,做事以对治病有利为原则;如今讲究以病人为中心,做事要人性化,为病人着想;今后,要以健康为中心了,护理要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老一代都落伍了……
重庆医学护理的元老
一周下来,她硬是学会了重庆方言。
1958年,上海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负责到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陈曼丽所在的华山医院全院开会,动员大家到重庆开发大西南支援内地建设。陈曼丽和做内科医生的丈夫双双报名,当年,夫妇便带着2岁的儿子举家搬到重庆。
“刚到重庆时,重庆医学院还在建设当中,仅有儿童医院那边刚买来的两幢4层楼的房子。”从上海一共来了百多名以专家身份支援重医建设的医护人员,其中护士有40名,这批人就是重医的开院元老,是当时重庆最权威的医护力量。
到重庆后,年仅25岁的陈曼丽被任命为肺科护士长。大西南比起上海落后许多,陈曼丽摒除了上海大家小姐的娇气,全力投入了重医的创业中。因为不会重庆话,陈曼丽工作起来非常困难。她下班后留在病房与病人交流,一字一句向病人学说重庆话。一周下来,她硬是学会了重庆方言。
建设重庆医学院,陈曼丽兼顾医院临床工作和学校教学工作,她每天下班后备课,常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遇到上连课,一天只能休息三四小时。每准备一节新课,她都要讲给同事听,大家一起指出缺点,再改进。
半个多世纪护理情深
她成为我市第一个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护士。
几十年临床和教学生涯,陈曼丽教过的学生上万名,真可谓“桃李遍天下”。重庆医学院成了重庆医科大学,其附属医院护士也由最初的四十人壮大到数千人。
2003年7月29日是陈曼丽70岁生日,头一天,她依旧到护理部上班。一护士长跑来说:“陈老师,你明天安排好手上工作,我们以前的学生要邀请你和你爱人一起到度假山庄玩,所有东西都已准备好,一定要去!”第二天,不明就里的陈曼丽和丈夫被接到度假山庄,昔日的学生们突然献上70朵玫瑰花,陈曼丽才想起当天是自己生日。原来,为了给陈曼丽过生,学生们早开始准备,大家都把假期调到了同一天。
1995年,陈曼丽被评为主任护师,她成为我市第一个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护士。重庆直辖后,陈曼丽一直任卫生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和等级医院评审委员会护理组成员,同时3次连任重庆市护理学会理事长。
直到1997年,64岁的陈曼丽在多次申请后,卫生部门才同意其退休。之后,她又被重医附一院返聘回护理部继续从事护理管理工作。如今,73岁高龄的陈曼丽依然经常出现在卫校学生课堂和一些老年人的聚会上,为他们讲授护理知识、保健常识,很多时候是义务的,她说:“因为热爱这个职业,所以愿意让更多人了解护理懂得护理。”
据市卫生局和统计局去年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共有注册护士20842人。但由于现在的年轻护士多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对单调重复的护理工作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因此每年都有不少护士从医院流失。万州、城口、奉节等区县基层医院护士尤其紧俏,导致一些50多岁的老护士迟迟退不下来,全市护士缺口至少在5000人以上。
(记者 张一叶/文 钱波/图)
来源: 华龙网 2006-05-10 06: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