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播出节目《西安交大-开元之困》,以下为节目内容。
被采访人:
林银凤 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
薛锦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白学龙 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
王太川 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
胡小苓 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
田惠生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总经理
雷锦录 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党委书记
演播室:
说起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些名字,大家都了解他们是靠着知名的高等学府,发展高科技的公司,现在在全国的高校中,几乎都存在着这样用自己学校的校名来冠名的企业,但是,高校产业发展的风险在哪?他对高校的影响又会是怎样的?近期,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问题,引发了上千名教职工在校内的集会,我们在西安调查此事。
解说:从2004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已经退休的教工姚老师就添了一块重重的心病,几十年来,家里的全部积蓄,一共20多万元可能会打了水漂,一直身患重病的老两口这一下子,所有的医疗和养老费用都没有了着落。
记者:这20多万一共攒了多长时间?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就是攒了那么多年,就是这样子慢慢积蓄下来的。
记者:家庭所有的积蓄?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对。
记者:都在这儿?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对都在这里。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我们这些人就是靠这点钱养老,老伴生病了住院要用钱。
记者:我看您这家里头这个小筐子里头搁的都是药。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都是他的药。
记者:家里要吃这么多药啊?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他有前列腺炎冠心病,高血压的药都是他的药。
解说:林老师患有比较严重的白内障,老伴儿也生病多年,需要大量的药物维持生命,老两口都是早年退休,退休工资都不高,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也只能勉强能够维持日常的家庭生活。
记者:那您现在家里头万一说是你们这么大年岁了。
林银凤(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工):那我现在都不敢想,所以就是希望赶快把钱拿回来,对不对。
解说:姚老师的钱是借给了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在西安交通大学,类似于姚老师这样参与集资借款的教职工和家属有1400多人,这其中,不乏几十年站在讲台上从事教学工作的老教授、已经离退休的博士生导师。薛锦,71岁,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记者:怎么发生的这个借款这个事?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开始曾经在行政楼门前贴了一张小型的布告,就是希望大家支援交大建设,在开元里面集资。
记者:可是开元不是交大,开元它是一个企业,那时候您怎么理解开元呢?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那时候开元就是交大,是交大的一个企业。
解说:据我们所接触的教职工介绍,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家校办企业。早在90年代初,这家企业就开始向教职工进行内部借款,并且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10年中,每年都会按时向教职工返还借款和利息,可是从2004年开始,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就不能按时兑现承诺,这在教职工当中产生了骚动,甚至出现了教职工群体围堵西安交通大学行政楼的事件。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那个场面很难形容,有一个老工人差一点都晕倒,就在那边,让书记出来要还钱,这是我们的血汗钱。
记者:那时候大家有情绪为什么不去找开元要而找学校要呢?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是,因为这是学校的嘛,而且合同的公章又是西安交大开元集团。
解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是一家企业,而教职工的借款也是借给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为什么会牵扯到西安交通大学并且发生了教职工在校内集会这样的激烈行为呢?带着疑问,我们找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白学龙,白学龙所管理的这个中心就是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全面管理所有校办企业的资产,在他办公室门外的墙上贴满了给1400多名教职工还款的还款计划。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校方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视的,学校领导,主要的领导基本都出面了。
记者:你们觉得教职工的这笔钱跟学校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吗?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没有多少关系,因为它是一个企业的集资行为。
记者:那您是说这笔借款学校之前并没有介入吗?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没有以前没有。
记者:不知情吗?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不知。
解说:校方与教职工的说法截然不同,那么,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1400多位教职工要找到西安交通大学校方讨个说法,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有关情况,我们来到了这个事件的中心——西安交大开元集团,见到了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胡小苓,希望通过她约见和采访集团总裁王太川。
解说:追述起来,教职工借款给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已经有10年的历史,而事情的起源,还要从1989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创立之初开始说起。早在80年代末期,当时社会上曾经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拿手术刀的不如操杀猪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话明显说明了在那个时期存在的脑体倒挂的现象,各高校的科研教育经费极其紧张,教职员工的收入非常低下,随着社会上经济大潮的影响,创收这个词汇,也成为了各高校一种追求的目标。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就像我们来讲,我68.5元拿了20年,家里当时生活当中有六七个人,就是靠着这一百来块钱生活过来的,住房条件都是很拥挤的,所以过去这部分人实际上来讲是在奉献,而国家也没有投多少钱。
记者:80年代末的时候你们学校的事业经费紧张吗?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比较紧张。
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反正是非常紧张的,80年代高校都要发展,所以事业经费就是靠国家拨那一点,所以创收也是一方面,说得行话一点叫补充教育的不足。
记者:说得通俗点呢?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通俗一点就是创收。
解说:在那个时期,全国各高校都开始尝试发挥自身科技人才的优势,创办校办企业,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前身——西安交通大学技术开发公司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在当时,还是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的王太川,通过竞聘上岗,成为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经过联系,已经忙碌了一天的王太川在晚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那之前您这么多年一直在高校,没有做实业的经验,您不担心在经营当中会碰到问题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当时抱着一种探索学习,摸着石子过河的这种想法,当时北大提出来打开这个围墙去搞一些第三产业,那么我们实际上也有这样的想法,那北大能做我们也能做。
记者:起初这个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以做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主,另外可能参与一些贸易,甚至我们为了生存还做过冷饮、饮料的生意。
记者:怎么做?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那就是买来电冰箱,电冰箱里面放着饮料,可以大家去卖,就是这样,也能创收一点。
记者:小买卖也干?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小买卖也干。
解说:校方所投入的10万元启动资金和一间教室就是西安交通大学技术开发公司的全部家当。在当时,从一个几乎与社会隔绝的教学环境里走出来,需要一种勇气,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谋求生存,成为了这些教职工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了我们建筑艺术系的一个画室了,当初学校就是把这样一个教室腾给我们,然后作为我们技术开发公司刚成立的办公地点。
记者:那两边都还是学生上课的地方?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就是学生上课的地方。
记者:你们那时候公司能有多少人在这儿?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十几个人,大家都在这个里头,然后分了两个部,一个技术开发部一个技术培训部。
记者:在这儿还分部门?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分两个部。
记者:那时候都是老师,大家以前干过生意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没有,应该说是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第一次下海,当初出去跑市场、跑项目的时候全部都是自己,有自行车的能骑个自行车,没有自行车的坐公共车,路远一点坐公共车,路近一点还舍不得坐公共汽车还要走路。
记者:你觉得那个时候这十几个员工跟以前普通高校的老师比,他们身上有什么特点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有一种闯劲,有一种激情,这种创业的激情。
解说:在最初的创业阶段,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转让,取得了一定的销售收入,逐渐适应了市场规律。日后,王太川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曾经回忆起那段创业历程。
资料:
主持人:你真正赚的第一笔钱是什么时候赚的?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应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靠着交大,你就得靠着交大这个特殊的地方就是科技成果和人才,我给山西做一个技术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山西煤矿很多,那么和矿工交谈(了解到)在矿井底下(矿工)背的矿灯,它是铅酸的蓄电池,那么我们学校正好有一个利用太阳能技术的一个硅胶蓄电池的技术,比铅酸蓄电池耐得时间长,再一个没有酸没有味,后来跟煤矿的科技部进行联系,我们很快就在全国的煤矿推广了40多家,我这个技术从学校拿来多少钱呢?3万多块钱我转出去每一家可能要5万最多要8万,这样的话这就是公司一笔比较大的资金的积累。
解说:公司成立两年后,由于业绩突出,王太川接任了公司总经理的职务,成为了这个校办企业的掌舵人。从此,王太川在企业发展上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了新的尝试。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我总感觉到我们的企业发展是依赖于这个国外被别人控制,自己没有,比如说当时的计算机价格很高,什么原因呢?并不是我们不会制造,就是我们里面的核心技术没有,那么我们总想有一个核心的人物,他能给我带来核心的技术,所以当时我们两次去跑英国,最后请了英籍华人来到我们公司工作。
解说:1994年,国内的高科技,特别是微电子领域还处在以引进和购买国外先进技术为主的阶段,能够拥有一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子芯片技术,在当时还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想法。而当时的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通过引进人才,率先在国内生产出CMOS摄像芯片,这在当时的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这就是我们最初研制的CMOS摄像芯片,这个芯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体积比较小,你看就是这一个小方块,它是一个芯片,它这个小方块集成度非常高,它集成了63万多个元器件,所以这个研制成功的时候首先我们开发了这个模拟的这种摄像头,当初这个产品还非常少。
记者:这是哪一年(生产出来的)?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1998年就有了研制了。
记者:1998年的话,这个电脑眼应该在当时还是比较少。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是很少,所以我们到展会上去展览的时候非常吸引我们客户的眼球,那么运用这个产品,我们又应用到我们这个可视对讲,1996年1997年的时候我们做了这个可视对讲门铃,这是最初的产品。围绕着这个可视对讲门铃,我们又开发出来很多的小区安防智能系统,市场也比较大。
记者:有一点我们比较费解的是西安交大在全国的某些科研领域是很有优势的,比如说机电
那么为什么不是在自有的,原有很成熟的科技项目上做一些转化,为什么要从一个比较陌生的这样一个领域,从国外引进专家来做呢?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当时可能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大家都在研究前沿科学,最热,要最热的要领先的就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当时就最热,那么我们这个公司也是我自己也可能对,这个企业的定位就是高,要高。
记者:那时候对高科技这个高的理解就是要最前沿的领域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人家有的我不做,人家没有的我来做,就是这样的。
记者:那就是说那个时候更多的还是想吸引注意力。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拿到核心技术再招商引资。
记者:就是要打出高科技这张牌。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对打出这张牌。
解说:从1994年到1998年的几年中,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先后引进了3.5英寸safe软盘、CMOS芯片技术、生物试剂等等一系列技术项目,并且在当时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几年中,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也从注册资金1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年创利税突破1000万元的高科技企业。可是,企业随后的发展,却逐步为将来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记者:那时侯这楼都盖起来了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都盖起来了,当时这三栋楼在我们这个东开发区里头属于一个最大的企业了,那时候生产线也很多。
记者:这边是生产什么?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这边是生物试剂,微电子技术,那边就是我们的可视对讲系列产品的生产线。
记者:这个17号楼?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17号楼,18号楼是我们JINXI塑胶,它们都在生产,车也很多,一天进进出出一片非常繁忙的景象。
解说:短短几年中,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走过了创业期,开始步入辉煌。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全资企业,学校的师生也对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西安交大)技术开发公司在交大人们的心目当中也是一种骄傲,所以我们在广大的学生教师当中征集我们技术开发公司新的名称,那么1994年4月份就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
记者:当时所寄予的希望是什么?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西安交通大学这一块是唐代的一个遗址,大家就认为开元这两个字一个是开创未来,一个是开元盛世。
解说:此后一段时间里,在电视台的广告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形象和产品广告,这也成为了当时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们的骄傲。而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也以高科技企业的形象,在陕西省甚至西北地区声名远扬。
资料: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我们就是要努力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又要做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的优势,把我们自己的高科技的成果的产业推向规模化并实现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为陕西的经济做出贡献。
解说:此时的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正在谋求更大的发展,为了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始在企业全体职工和西安交通大学教职工当中进行集资借款。
记者:这件事情学校知情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知情,因为当时我们是个全资公司。
记者:就是向职工借款这件事情是向校方打过申请报告的?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对。我们的收入水平还是比较低,所以大家也有这样的愿望,我们公司也有这样的愿望,所以说就给大家做一件好事,当时的初衷。
记者:您的意思是把这个当福利?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完全是当一个福利,就是给职工一点福利,也给教工一点点福利。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我跟你讲一个笑话。
记者:您说。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什么笑话呢?为什么我出了5000元钱,我当时想,我今年要存一点钱。存多少钱呢?就是慢慢存起来,存个12000元钱,就样子我就变成个万元户了。
记者:但所有人都觉得那个年代里头存在银行里头起码保险啊,您这样放到一个企业里头?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这是放在交大不是放在企业,我们的概念当中从来就没有把开元和交大分开过。
解说:90年代末期,正当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在全国,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科大创新等等一批高校校办企业也都相继走向辉煌,一时间,高科技企业与高校企业似乎成为了同一个概念。然而,就在社会上对于高校企业发展高科技给予了一片叫好声的时候,很多人却并没有意识到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条件和必然规律。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我们推出第一个芯片或者做出一两个产品我们还是有资金的,但是在这些产品怎么产业化这个核心技术所衍生的应用产品,在产业化上我的资金还是不足的,特别是前沿的这种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非常快的非常快,对这个预测还是不够,后面没有这么大的实力没有这么多的资金的支持。
记者:那时候在CMOS这个技术上你们投了多少钱?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4000万左右人民币,但是在国外搞一个芯片可能就要花几千万的美金,另外我们技术的团队可能真正的能够达到微电子设计水平,当时说老实话,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这一类的人才还是比较缺乏。
解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所拥有的CMOS摄像芯片在90年代中期还是属于比较先进的技术,可是此后的几年中,CMOS摄像芯片技术却突飞猛进的发展,30万像素的CMOS芯片早已经被100万、200万甚至更高像素的CMOS芯片技术所取代,其产品也早就从摄像头延伸到手机、数码相机等更多领域。而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由于后续的人、财、物力的不足,曾经领先的这些技术先后被其它企业掌握甚至超越,短短几年,领先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寸。然而,在高科技企业的光环下,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却得到了其它的收获。
记者:您刚才说是要用高科技这张牌来招商引资,那成果怎么样呢?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到1998年以前,1999年大概我们利用技术成果入股的这种方式,大概引进资金应该是在一个亿左右。
记者:他们冲什么而来呢?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冲着我们就有这种高科技成果再一个加上我们有西安交通大学这个高科技的品牌。
记者:我很冒昧地问,也有评论说,说很多的高校在这样一个阶段他的企业其实都是在高科技这个概念下是在圈钱,圈到钱之后投入到一些传统业中去。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我感觉到一个是出于当地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吧,再一个就是说考虑从经济效益的(方面)再一个从我们企业多元化发展,就是规避风险这个上面去考虑,可能当时也涉足了一下地产。
解说:开始涉足房地产领域,是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决策。很快,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就投资开发了与西安交通大学后勤建设有关的地产项目。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这个交大周边的这些建筑都是我们在1998年参与交大周边建设的时候盖的,这些全部都是教师公寓。
记者:这个规模有多大?从这一栋一直到下一个路口这个高层?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东二环上还有一栋,大概有好几百户呢。
记者:在没有建成这个之前教职工住在那儿?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交大因为是个老学校,教职工又特别的多,所以住房一直都特别紧张。
记者:建成之后这么多教职工住进去,他们对开元的印象怎么样?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我觉得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毕竟我们盖了这么多楼,由我们来投资也减轻了学校的一些经济上的压力。
解说:西安交通大学教师公寓的建成,在当时大大缓解了教职工住房紧张的状况,得到了校方的充分认可。从此,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决策者也从中看到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1998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开始了由西安交通大学全资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转变。
记者:那个时候开元这么辉煌,又是学校的全资企业,为什么要去改变它呢?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一个是融资的需要,产业发展的需要,再一个就是想变成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
记者:改制之前,在这个公司做决策您这个法人是需要服从的,从行政上来说。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对对,我印象好像有过授权,50万以内的投资或者项目由我来,我们公司来进行决策以上呢,超过的可能要学校的董事会一起来进行决策。
记者:但是改制这件事情校方很顺利同意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应该说经过几次的协商吧学校里才同意了这个方案,当时走出这一步还是比较难的。
解说:1998年开始,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实现了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而西安交通大学则出让了大部分股份,从全资变成了在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持股30%。改制后,西安交通大学虽然依旧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但是已经失去了全资时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而以西安交通大学为冠名的企业名称却仍然在使用,在外界看来,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仍然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所校办企业。
记者:你当时的改制是想跟交大完全脱钩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没有想过脱钩,开元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大学,离不开交大教职工的支持。
记者:你们也需要交大的资源。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也需要交大的资源,应该是相互的,学校也很需要我们这样的企业,感情上来说,我们也不可能离开这个交大。
记者:您既然对交大有这么深的感情,有没有想过任何企业的经营都是有风险的。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是。
记者:如果开元失败了,那么你挂着西安交大的这个牌子,你企业的毁誉就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我想这个是有一定影响,但是没有直接的影响。
记者:1998年开元改制这么大的事情。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不知道,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我就不会再投了,不但不投我还要往回拿。
记者:为什么呢?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相信开元是交大的,交大倒不了嘛,交大这么样的一个学校在全国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在世界上也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这个学校能垮掉,垮不掉,交大不垮,那这个钱总归要还的吧。
记者:最初校方有这个心理准备吗?也就是开元跟交大之间有这么深的一个联系,万一开元出问题,将来校方可能会直接来承担这么一个后果。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比较担忧的,因为毕竟是这么多的企业,对吧公司这么多,一旦出现了问题凡是打着西安交通大学的牌子都来找你,就麻烦了。
记者:大家现在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企业主要是投资风险问题,决策一定要决策好,你不管搞哪个项目,如果这个决策一旦失误,这就是重大的失误,包括我个人也好,原来的经管中心主任也好,一直也劝过他,说你以后投资要特别慎重。
记者:您用劝这个字意思是还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一种方式,而不是。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那我们没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啊,不可能我来领导他,他被领导,人家运营这些都是人家董事会来研究,所以咱们从监管这方面就比较难一点。
记者:那这个监管的力度在哪儿呢?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实事求是地讲是很难。
解说:事实上,当时一些人的担心最后还是得到了印证。就在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改制前后,企业的经营决策也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原来的高科技项目都处在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上,而企业的资金则开始大量投入到房地产项目和教育实体上面,最终不仅使企业陷入了困境,也使西安交通大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解说:时光跨入2000年,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在原有地产项目的基础上,先后开发建设了枫叶苑小区、名仕家园、东兴科技大厦、北方大厦、杨凌田园山庄、数码家园、交大开元孵化器写字楼等等一大批房地产项目,同时利用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学优势,开办了西安交大阳光幼儿园、阳光小学、阳光中学等等五所学校,基本上都取得了比较丰厚的回报,2000年,王太川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而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也成为陕西省一家响当当的企业。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应该说开元从这个时候我感觉到有一些非理性的投资可能就产生了。
记者:您指什么?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当时2000年初金融热投资热,教育也开始热,几头都在热。
记者:那时候热到什么程度?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找着给我们贷款。
解说:2000年前后,高校后勤产业化以及高校扩招热潮开始在全国升温,不仅招生人数在急剧增加,而且很多高校都开始进行改扩建工程或者寻找新的校址,大规模投资建设新校区。
记者:怎么会在2001年到2003年之间这么短的时间内,会有那么多的教育类的项目?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这个我觉得还是,还是一股风,坦率地讲过多的招生,大量的招生,我觉得适当地扩招一点我觉得是好事对吧,那有些学校的话那盲目招,甚至是30个人招到50个人,一个班招到七八十个人,你说这个怎么教,这个老师怎么办公怎么管理,已经超过了这个学校的极限,以后会带来好多问题,再一个就是新建校园的问题,就像我们政府原来建那个示范的开发区一样,盲目上来以后有点膨胀,我觉得就说是有点膨胀。
解说:在这种热潮驱动下,陕西省决定在西安市郊区筹建西部大学城,并且以超常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投资。在很短的时间内,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就响应号召,投巨资建设了位于西部大学城的陕西省师范大学后勤建设项目、陕西省邮电学院后勤建设项目等大型地产项目,可是,在大规模投入的同时,开元的决策者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政府有关方面都定点,这一块是个大学城,但是你土地还没批下来,但是国家的项目已经定下了,你可以去做。
记者:我们觉得奇怪的是你在这个商业上也运作了很多年,怎么会在没有土地手续的时候就去建这个房产?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这个在全国有关地方都是适应的,就是对一些重点项目特殊项目,你边建边办理有关手续,那两年教育热,这些大学当时都是边建设边审批。
记者:这个得到政府允许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政府肯定允许,政府不允许你咋能去建设。
解说:此时的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在其它地产和教育项目上已经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加上投资大学城项目,总投资已经达到五、六个亿,而这些钱除了一部分来自于企业改制吸纳的社会资金外,绝大多数来自于教职工的借款和银行贷款。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就是从2000年以后又增加了两三个亿的银行贷款,但是这个建设期所投的项目都是长线投资,基本上都要十年才能回收。
记者:那时候也许就是像您这样的公司高层最清楚资金链的这种紧张,你心里就不崩这根弦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没有崩这根弦。
记者:真的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银行都给钱,还承诺后面还给你钱,你干我后面还给你钱。
记者:风险跟后果都是很难估量的。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刚才说的还是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好像有点面子,就是想着要投就给人家一次到位,把这个水平要做高,规模要做大。
记者:你要对得起你(企业)这个牌子当中西安交大的这种地位。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对对。
记者:这一片都是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那边是公寓这边是餐厅,然后这边是辅助用房,像超市浴室都在这边,这么大的面积,当初我们就是从3月份开工到9月份(完工)。
记者:你就半年的工期啊?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是就半年的工期就抢出来了。
记者:那半年的工期建设是个什么场面?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当时应该说集团全体总动员,包括我们这些管理部门的员工,以前都是坐办公室的,这个时候就全部都到这个地方来参加会战。
记者:王总来不来?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王总来王总每天都来,而且每天都是来一趟以后深夜才走,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一天我们七点多钟已经开饭了我们就在找,我们说总裁在哪儿呢都找不到,我就跑出来了,我一看他一个人搬了一个小马扎就坐在这个地方,当初这个地方是下水管道的一个接口处。
记者:这个拐角的地方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对,如果这个地方做不好的话,这个管道就不通,是一个枢纽,这个管道当时那个井没有盘起来,所以王总就特别地着急,然后我一看我们老总就拿着一个马扎就坐在那个井边上。
记者:干吗呢?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就盯着那些工人,说今天一定要把这个井盘好。
记者:你那时候大会战的时候一个人在工地上跟那些工人们在一起,看这些还没有建起来的楼,那时候是什么心情?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非常着急,有一种愿望就是说不能给开元丢人,不能给交大(丢人),不能掉队,我们必须是完成这个任务。
解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西安交大开元集团还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按时完成了工程,据不完全统计,西安交大开元集团所建成的设施,保障了近两千教职工和近三万名学生的后勤生活。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你看9月28日那一天学生来报到,学生都按期入住了,我们的干部老总们都在场,你看看那些老总你已经分不出来他们是民工还是老总了。
记者:怎么了呢?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一个个全部都晒得非常非常的黑,嘴上全部都是泡,然后衣服全部都是土,鞋子根本看不出来是皮鞋。
解说:从2001年开始,西安交大开元集团三年为三所大学建设了后勤项目,然而就在开元的员工还沉浸在自豪和喜悦中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使西安交大开元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银行也开始收缩贷款规模,西安交大开元集团的资金链突然断裂,所有资金都压在了企业投资建成的或未建成的项目上。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应该说银根紧缩是突如其来,银行这变化也是突如其来。
记者:银行的这个贷款都是什么贷款?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都叫做短期贷款,并不是长线贷款。
解说:对于大学城的投资,西安交大开元集团采取了自己投资建设、建成后自己租赁管理的模式,按照计算,这种长线投资需要十年才能收回,而银行贷款却都是一年期的短期贷款,这种短期贷款进行长线投资的决策,终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受到了冲击。银行不再续贷,而且为了追回贷款,通过法院查封了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好几处已经建成的地产项目,而大学城等项目由于最初的土地手续不完善,无法实现转让和变现,一时间,企业的资金缺口骤然扩大,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债主盈门,企业已经无法正常运行。
记者:公司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裁员的?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2004年。
记者:你的这个所在的部门裁员有多少?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三分之一。
记者:很多人都是曾经跟你并肩战斗过的,是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是。
记者:你当时掉过眼泪吗?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掉过,挺酸楚的,这种酸楚来源于两个方面吧,毕竟和我战斗工作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我的员工都非常优秀,挺遗憾的,再一个可能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为企业担心的一个因素在里面,是。
记者:你自己的命运也是未知的。
胡小苓(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是。
解说:2005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的教职工们按照往年的习惯,来到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兑现借款的本金和利息,然而他们所得到的答复却是开元集团已经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来兑付,这让参与借款的1400多位教职工顿时感到了恐惧。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闹过两次还是三次,我记不清楚了,有一次我去了,就是到行政楼去都非常激动,就在校内游行了一下,游行了一下,就说欠债还钱。
记者:您觉不觉得这件事情伤害了像您这样的人,也伤害了交大?
薛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也伤害了交大,这个我们不愿意。
解说: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的教职工先后三次在校内外集会,要求西安交通大学校方偿还教职工给开元集团的借款,这个事件一度在陕西西安被传得沸沸扬扬,这也给这家有着百年声誉的著名学府带来了负面影响。此时,校方经过计算才知道,这十年间教职工给开元集团的借款已经累积到1亿多元。2006年春节前夕,校方与开元集团进行协商,开始把开元集团剩余的一些优良资产逐步进行变现来偿还教职工的借款。经过了这个事件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也开始对高校兴办高科技产业进行了反思。
记者:您帮我们算一算,现在挂着交大牌子的企业现在有多少?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现在好多都挂着西安交通大学的牌子,数字我了解了一下,大概有30几个吧。
记者:这么多的企业都在市场里头随时都有可能有风险。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随时就有风险,一旦风险大了以后,那就回到学校来了,尽管他有独立的法人,但是(人家)要找西安交通大学的。
记者:您觉得现在交大碰到的问题是一家高校的问题吗?
白学龙(西安交通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不是一家高校的问题,所有中国高校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几乎都是一样的,可能是大同小异。
解说: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到,在西安交通大学周边,有很多企业都是冠着西安交通大学的名称,而且这些企业最初成立的时候几乎都是高科技企业,可是据校方介绍,这其中,只有个别几家真正从事高科技并且获得了成功,而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打着高科技的牌子,实际上做着传统产业。
记者:我们为什么看到那么多的高校的高科技企业都是经历了一个创新领先落后衰退,这样一个过程呢?
田惠生(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原因应该是很多的,但是我想一个主要的问题还是没有扬自己所长,扬长扬在我们在前期出技术,我们的强项并不是在市场上去跑,高校主要的特点是在于它年年有新成果,天天有新思想,那么如何把这样的新成果和新思想及时地推广于社会,应用于工业,这是高校的一个责任,而且也是高校的强项,但是真正在产业化发展的这个道路上来讲的话,包括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我认为这些事情的话不是高校的强项,它有专门的企业家。那么现在一个矛盾的地方在哪儿呢,现状是我们企业目前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一些新技术新概念新思想很难及时地在企业推广应用,把它适时变为生产力,而进一步来看成果转化也未必一定要通过自己办企业才能转化出去,问题是大家都需要观念上的一种转变。
解说:如何扬长避短,如何转变观念,如何与社会上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合作,是高校高科技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如何对下属企业进行监管,也是各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在以西安交通大学冠名的30多家企业中,有很多至今仍然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全资公司,一旦哪一家出现了问题,从法律上来说,西安交通大学就要承担全部责任,因此如何规避风险,对校方来说,至关重要。
雷锦录(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党委书记):教育部这次会议实际上也是要总体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高校企业跟高校要建一道防火墙,比如说教育部这次提出来每个高校要成立一个独资的资产经营公司,学校将来对外投资直接管理,只管到这一个公司,那么其它校办企业从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那么全部由这个公司来代表学校行使这个职责,我觉得这就从体制上开始真正地规范学校的企业。
记者:将来所有的这些原先的校办企业还会挂上西安交大的名字吗?
雷锦录(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资产经营公司成立以后就逐步地要取消这个冠名。
解说:值得庆幸的是,对于西安交通大学来说,教职工讨要借款的事件还仅限于校内,没有造成更大影响,而且开元集团至今还有不少的优良资产,这个曾经与西安交通大学命运相系的企业还有复苏的希望。
记者:您办这个企业碰到了很多的热,高科技热高校热,教育热产业热。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对金融热。
记者:十年这么一热下来,您觉得这种热理性吗?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就是非理性的东西还是有的,大家跟着一块热,你政府热我也热。
记者:再站起来的开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开元经过调整以后,应该说它更稳健更有理性,更科学地去发展。
记者:再选择一次的话,(还是)从校办企业开始,你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我肯定还是以科技为先导。
记者:为什么?
王太川(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总裁):因为我在科技上确实是,是我的创业之本,我有源泉,我把西安交通大学比做我的靠山,这个是个金山,我们去围绕它可以淘金,能做很多事情。
节目反馈:
去年的10月24日,《新闻调查》播出《注射隆胸》节目,通过对受害者的调查采访,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奥美定)”产品在使用中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并对该产品在管理上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2006年4月18日,国家药监局举行了对该产品进行行政处理决定的听证会,4月30日,撤消了该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全面停止其生产、销售和使用。
去年11月21日,《新闻调查》播出《天价住院费》节目,披露了患者翁某在哈医大二院住院82天,花费139万元的惊人内幕。
五一前夕,卫生部通报了中纪委、监察部、卫生部和黑龙江纪委联合调查组对该案的调查处理结果,该院党委书记、院长、纪委书记、胸外科主任等被撤职,中止该院三级甲等医院称号1年,退回医院违规多收费用20.7万元,并向患者家属赔礼道歉。
总制片人:梁建增 孙克文
制片人:张洁
编导:王剑锋
摄像:李季 席鸣
录音:李宏卫
解说:姚宇军
责编:郑刚 姚丹阳
合成:张东升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胡劲草
播出主管:孙金岭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