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体活动中心户的家庭放映室成了村俱乐部,每天挤满了乡亲们。
鲁鹏 摄
三年来,绥化市通过“中心户”直接或间接参与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等各种矛盾2.1万起;
“中心户”带头组建农民乐队、农家书社、农友球队等各类娱乐性组织2869个,开展各类演出、竞赛近21.5万余次;
“中心户”带头参与和支持“一事一议”等事项2.2万次,解决村屯环境建设投入和管理等典型难题1610多个;
通过“中心户”推广试验新技术549项;
发展种、养、加等各类合作组织1854个,帮扶1.12万户贫困农民家庭脱贫致富;
引带内转外输劳务人员3.9万余人,实现农民增收6.9亿元。
如何使千家万户农民形成合力,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首要课题。记者在绥化市采访时发现,通过三年多的探索,该市走出一条依托“中心户”领着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变的新路。这些“中心户”,个个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有文化、有特长、有本领、有威望,是农民中的佼佼者;更可贵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怀揣一颗乐于助人、与乡亲们同富同乐的金子般的心。他们是农民眼前大明星“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移动大讲堂”
绥棱县靠山乡双合村王世祥,是村里的文化人。他平日爱看书读报,自费订阅了许多报刊,不论国家大事、还是身边新闻,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老王还是个好交朋友的热心肠,每当茶余饭后,就爱在家里泡上一壶茶,邀来三五乡亲喝茶聊天,把各报的“最新消息”给大家念上一段:“一免两补”是啥标准,新农村建设能给农民带来多大好处,老王家成了乡亲们身边的政策信息大讲堂。村民们说,老王走到哪,就把他的“移动课堂”带到哪。本村孙明从延吉打工回来了,老王前去看望,言谈中得知孙明被欠了5000多元的工资要不回来,正闹心呢。老王就安慰他说,别上火,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劳动监察条例》,农民讨要工资有法可依,你可以找当地的劳动监察主管部门。按老王指的道儿,孙明很快就依法讨回了辛苦钱。
走进庆安县庆安镇吉安村孟窝棚屯,整洁的街道院落、别致的榆树花墙让人眼前一亮。说起屯容的变化,乡亲们首推创建活动中心户张录为功臣。
张录是一名60多岁的老党员。他热爱大自然,喜欢摆弄花草儿。当上创建活动中心户后,他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屯里带头种花栽树、修沟铺路。他先在自家房屋四周栽种了榆树墙,庭院周围修砌了硬质边沟,左邻右舍看他家修的漂亮,纷纷效仿。看到乡亲们需要绿化树苗,他把自家菜园子改建成苗床,为乡亲繁育绿化树苗。几年来,先后无偿提供榆树苗3000多株。在他的带动下,全屯栽植榆树墙5500延长米,修硬质排水沟3200延长米,每年栽花种草6万多株。张录告诉记者:“要是夏天来就更好看了,小屯处处鲜花绿树,鸟鸣花香,乡风和谐文明,别有一番景色。”
像老王、老张这样的农民明星,如今在绥化市多达10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户,根据特长不同,他们又各有头衔———政策宣传中心户、思想工作中心户、小康建设中心户、文体活动中心户、创建活动中心户。他们是农村干群连心桥“村里工作都要通过中心户传递下去”
“中心户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农民组织了起来,并架起了群众和基层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主抓“中心户”建设工作的绥化市委宣传部长宋德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他介绍,近年来,随着税费改革等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联系出现了滑坡甚至断档的现象,给各项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为了把农民更好地组织起来,使之与基层组织保持紧密和谐的关系,从2003年开始,该市在农村创造性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心户的活动,激励本村本屯的佼佼者联系引带周围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税改后,农村“一事一议”是让村委会最头疼的事。北林区东富乡腰房村中心户何云,嗓门儿大,爱管事儿,绰号“小喇叭”。去年春天,这个村要上砂石路,进行“一事一议”的时候,群众意见不统一,何云站出来说,取消“两工”,免收农业税,国家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实行“两补”还给我们发钱,修自己家门前的路,是我们自己的事。不修路,我们就得走泥路。大家应该支持才对呀!经他这么一嚷嚷,村民们都无话可说,修路的事也就议了下来。
在北林区永安满族镇,镇党委副书记马超波告诉记者,全镇7个村19个自然屯5500户农民,每天大事小情多了,仅有的几十名镇村干部就是天天长在村里屯里,也忙不过来;有了“中心户”,不但工作有了抓手,过去一些办不了、办不好的事,现在也都办成了。该镇厢黄五村支部书记邹雨来也由衷地说道,“现在村里的工作都通过中心户传递下去,他们已经成为党委、政府在群众中培养建立的一支不走的工作队、连心桥。”
他们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他们懂的道理多,俺们打心眼儿里信服他们”
“中心户说话好使,是因为他们做的比我们好,他们懂的道理多,俺们打心眼儿里信服他们。”北林区农民邹友军的一番话,道出了农民群众共同的心声。
邹友军是个普通的农民,家有3垧多地,发不了大财也饿不着。但近几年,在村里小康建设中心户曾宪忠的带动下,每年至少能挣三两千外快。他告诉记者,曾宪忠本来也是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改革开放后他大胆开辟致富项目,几经拼搏,现在成了绥化市远近闻名的个体粮商。乡亲们依靠给他打工或是帮他拉粮、倒粮,少的一个收粮季节挣一两千元,多的能挣七八千甚至几万元。而他们邻村的文体活动中心户陈凤军的事迹更感人。喜爱电子文艺的他,十几年来自费近10万元购置了各种广播、投影、功放设备,无论冬夏都免费给乡亲们放电影、播评书。有了正当的娱乐活动,村里打麻将耍钱的没了,放局子设赌的丢了饭碗。而他说的却非常朴实:“我喜欢这个,一个人是看,和大家一起看也费同样的电,都乡里乡亲的,分那么清楚干啥。”
肇东市向阳乡中心村曹家屯小康建设中心户许彦彬,在乡亲眼中也是个可敬的人。他依靠科技致富后,一心想让大家共同致富;于是义务为村民开设了科技知识辅导班,还自费购买了电脑和打印机,每天都从网络上下载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打印出来,送到有需要的农民手中。在他的带动下,向阳乡成了省内远近闻名的瓜菜主产区,去年全乡种植户因科技增收300多万元。
一支规模庞大的农民带头人群体,活跃在绥化大地的“中心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他们不但已经成为绥化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各项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有力地推动了该市的新农村建设进程。
解读凝聚力
张桂英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绥化市通过创建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对此进行了有益且成功的探索。在采访之初,记者也曾对“中心户”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们能让农民如此信赖与佩服,为什么他们能坚持长久地无偿为群众服务。采访中,随着这些问号的逐步打开,记者不但为中心户所普遍拥有的淳朴乡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感动,更欣喜绥化市及时发现并有力引导升华了这难能可贵的自发亮点。
绥化市把这些乐于为群众服务且确有服务能力的佼佼者及时选择、确定并组织起来,真正做到精心选户。充分发挥他们来源于群众、根植于群众的主体作用,利用组织的力量扶持引导帮助中心户,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不给他们下指标、下任务,充分尊重了农民的意愿。为提高中心户的组织引带能力,绥化市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培训中心户,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为中心户订阅报刊、捐赠图书、电视、影碟机以及文体活动用品等。
绥化市创建新农村建设中心户的成功回答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看过每一个中心户,就不难得出答案:服务,真诚的服务,贴心的服务。其实,这正是我们当前在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尤其是基层组织工作转型中待解的重大课题。
(黑龙江日报) | |
|